- 相關推薦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通用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餓行為特征。
2.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情況。
3.知道蝸牛的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等。
4.愿意和他人合作交流想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描述、畫蝸牛,蝸牛生活在什么樣的地方。知道蝸牛有不同種類。
難點:描述蝸牛的行為特征和生活習性。
教學具準備:
(1)小組或個人觀察用的蝸牛,盛放的容器、放大鏡等。
(2)供蝸牛選擇的食物,如切成小塊的菜葉、面包、西紅柿、蘋果皮等。
板書設計:
第一課觀察蝸牛
1.外形:有一個螺旋形的貝殼,殼內有柔軟的身體,頭部有兩對觸角,
前面一對短,后面一對長,頂端有眼睛.
2.不同種類:不同的'棲息地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習性的蝸牛.
3.生活環境:陰暗、潮濕。
教學活動:
1.同學們都應該很熟悉蝸牛這種動物,雖然蝸牛屬于夜間活動的動物,但有時在白天餓某個時候也很可能變的非常活躍,你也可以通過提高棲息地濕潤度或在棲息地制造水坑等刺激蝸牛的出現,有時也可以用布或盒子把棲息地包起來,增加黑暗度也非常有效。如果采取了這些方法,蝸牛仍然不出來,可以試著改變它的生活周期。
學生活動: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具體方法。
2.蝸牛選擇什么樣的食物的設計:以蝸牛為圓心作圓后,在圓上等距離的
地方放置菜葉、面包、雞蛋、蘋果皮等食物,觀察蝸牛會朝哪個方向爬行。至于用幾只蝸牛、幾種食物做這項實驗,各組可不相同,但請注意,對于小小的蝸牛來說,實際觀察活動之中只需要一片嫩菜葉、一小塊蘋果、一小片肉類,其他食物也只需少量。進行蝸牛吃食物的觀察,最好用餓了一段時間的蝸牛,喂飽了的蝸牛食物的反應會是消極的。同時,應及時記錄觀察、統計結果。
學生活動:設計統計表、記錄觀察、匯報結果。
3.下面我們來設計一下怎么樣給蝸牛安家:
(1)找一個大木匣或大口瓶等容器,在容器內放上兩節手指厚的沙土,往沙土中灑一些水,使沙土潮濕;(2)把蝸牛放進瓶里,在瓶里放一些蝸牛喜歡吃的菜葉、黃瓜之類的食物,在瓶口扎一塊紗布,把瓶子放在遮陽處;
(3)經常給沙噴水,保持暖瓶內濕潤;經常喂食;經常清除蝸牛吃剩下的食物和它的糞便,過1-2周換一次沙,以保持蝸牛生活環境的清潔;
(4)讓室溫保持在21攝適度左右,蝸牛將最活躍。在潮濕的夜晚,他們也是比較積極的,在較冷的溫度下,他們的活動就會停止;
(5)棲息地的放置不要讓陽光直射,遠離炎熱、震動和陽光;
(6)門天抽一定的時間,觀察蝸牛的外形和生活特點、運動形式,并及時記錄。
學生活動:筆記這些設計點。
基本練習:
觀察、描述、畫蝸牛。
深化練習:
按照以上步驟練習怎樣給蝸牛安家。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2
教材:綜合實踐三年級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
學情分析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容易捕捉.易于飼養,好觀察。有的學生從小就很喜歡,經常捉來玩。而且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科學中已經過學習蝸牛的一些知識,有不少關于蝸牛的感性認識。了解蝸牛的外部形態結構,如蝸牛身體柔軟,體外有硬殼,頭上有觸角,還可能了解蝸牛觸角的作用,運動方式,食物,生活習性等。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進行有效教學,防止“零起點。”并且學生已初步具有使用放大鏡的技能,對動手操作、探究也充滿濃厚的興趣。因此,本節教學重難點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并能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學會合作探究;觀察蝸牛的運動,發現蝸牛運動中蘊藏著的奧秘,與同學分享。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發現知識的樂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知道蝸牛是用身體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它的身體是怎樣前進的,它爬行留下的黏液有什么用處等。
課前準備:
1、學生5或6人為一個小組(桌子抽屜里事先放好放大鏡、一塊玻璃片、一塊木板、小刀、鋼絲、滑板、樹皮)
2、學生自帶鉛筆、直尺等各種文具。
3、用紙盒裝若干蝸牛,塑料杯若干只,用報紙蓋好。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大家快看屏幕,這些是什么?”老師邊展示幾組漂亮的蝸牛圖片邊問。
生:“蝸牛!”“蝸牛!”學生已陶醉在精美的畫面中,脫口說道。
師:“仔細想想,你在哪里見到過或捉到過蝸牛?”
生:“夏天,下過雨后的墻上,墻角邊。”“路旁的草叢里。”“草地里。”“樹下。”“磚縫里。”……學生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不斷地相互補充著。
師:“這說明蝸牛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
生:“陰暗,潮濕的環境里。”學生順理成章地歸納出了結論。
師:“那我也想請大家說說就目前你對蝸牛的認識有哪些?”
生:“有殼!”“沒有骨頭,身體軟綿綿的,能縮進殼里去,也能從殼里伸出來!”“身上有粘液!”“頭上有四條伸出的角,我想大概是它的觸角,兩條長,兩條短!”“沒有腳,但它卻能爬行!”……看來學生已對蝸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
師:“真不錯,今天啊,老師已經把蝸牛請進了我們的課堂,等一下我們再一起來觀察蝸牛,但為了使我們能更大、更清晰地看清蝸牛,我們還得使用一件工具,這是什么?”“放大鏡!”“以前用過嗎?”“用過的!”學生非常自信的回答著。“請大家用放大鏡先觀察一下放在桌子的紙片上寫了什么字?”老師用2號字在每張紙片上印上了“觀察蝸牛的運動”四個字,大約過了10秒鐘左右,“觀察蝸牛的運動!”“觀察蝸牛的運動!”回答聲此起彼伏。看來學生對放大鏡地使用已經不成問題了。
二、觀察蝸牛的爬行
“現在,每組可以把蝸牛從燒杯內輕輕地取出來然后輕輕地放在玻璃板上用放大鏡從上到下仔細地觀察,它可是一條小生命呦,要小心!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蝸牛沒有腳,它是靠腹部一伸一縮前進的。
師:對,蝸牛的'腹部肌肉很發達,它就是蝸牛的運動器官,叫腹足。(教師板書:腹足)
生:蝸牛前進時是像波浪式的。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真仔細啊。請同學們看一個錄像。(蝸牛爬行的錄像)從錄像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蝸牛運動時腹足上有波浪的圖案,那是因為蝸牛是以波浪方式前進。請同學們把蝸牛放在手心上,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種吸起來的感覺。
師:是的,這種吸起來的感覺正是蝸牛以波浪式的前進方式在你的手心上爬行。
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濕漉漉的痕跡。
師:“你們組觀察得也很仔細,這痕跡是什么啊?”
生:“是蝸牛分泌的粘液。”
師:“對了,那蝸牛的身體就是在粘液中滑行。”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不斷地啟發著。那么你還想了解有關蝸牛分泌出來的粘液的什么情況呢?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有什么用?
生:我想了解這種粘液是由什么組成的?
師:“這些問題大家都提得太好了,都非常有價值。那么,今天我們就先重點來探究蝸牛的粘液有什么作用?
三、觀察蝸牛的粘液
溫馨提示:
1、每個小組組長專門記錄觀察記錄
2、觀察蝸牛時,請先把觀察步驟讀一遍,然后再進行觀察,邊觀察邊記錄
3、小組成員要認真配合組長
4、觀察時不要吵鬧、大聲喊叫,有問題時要舉手提問
5、觀察完一個內容,并完成觀察記錄,才可以進行下一個內容的觀察。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會用文字和圖畫等方式觀察記錄蝸牛的行為特征。
會用簡單表格統計、整理蝸牛的食性等狀況。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和推薦。
知識與技能:
明白蝸牛的生活習性和運動方式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照顧小蝸牛、觀察它的生活和成長是十分搞笑的。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重難點:
能對蝸牛的各個方面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選取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進行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
(1)學生課前捉到的蝸牛,盛放蝸牛的容器、放大鏡等。
(2)供蝸牛選取的食物,如切成小塊的菜葉、面包、雞蛋、蘋果皮等。
(3)供學生實驗用的啤酒、醋、干布、濕布(或干紙、濕紙)、特制的紙盒(里邊涂黑,蓋子上開個長條孔)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平時大家都喜歡猜謎語,這天老師讓大家猜猜這是一種什么動物:名字叫做牛,不會拉犁頭,說它力氣小,背著房子走。(板書:蝸牛)
2、檢查學生捉到的蝸牛。說說你在哪里捉到的蝸牛?
二、觀察蝸牛
1、發給學生放大鏡,談話:同學們,這是什么?(放大鏡)你能用它來干什么?(觀察蝸牛)(板書:觀察)
2、此刻就請大家仔細觀察蝸牛,并把它畫下來,你能夠給你的蝸牛起個名字。
3、誰來說說透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了什么?并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畫的蝸牛。
三、研究蝸牛
1、你還想了解蝸牛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樣問題的伙伴,與他們組成一個小組,制定研究計劃。討論:你們準備設計什么樣的實驗來研究你們想了解的問題?需要哪些實驗用品?
3、根據各小組所研究的問題,分別給學生帶給切成小塊的'菜葉、面包、雞蛋、蘋果皮、啤酒、醋、干布、濕布(或干紙、濕紙)等實驗用品。
4、提出實驗要求: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實驗前能不能給你們的實驗結果先做一個預測?各小組的記錄員要做好實驗研究記錄。
5、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研究。(教師巡視,根據出現的狀況進行點撥)
6、匯報交流研究成果:透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結論?與你們預測的結果一致嗎?
四、拓展
這天我們透過對蝸牛的研究,對蝸牛的各個方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據你對蝸牛的了解,給你捉到的蝸牛設計一個家,飼養它,讓它成為你的好朋友呢?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認識蝸牛的外形特征,包括外殼形狀、身體結構等。
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如進食方式、運動特點、棲息環境等。
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如放大鏡)進行觀察,并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交流、分享觀察成果,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并做好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
準確描述蝸牛的運動特點和進食過程。
引導學生從觀察現象中總結出蝸牛的生活習性。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5分鐘)
展示一些蝸牛的圖片或視頻,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蝸牛嗎?對蝸牛有哪些了解?”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已有經驗。
觀察蝸牛的外形(15分鐘)
給每個小組發放一只蝸牛和放大鏡,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外殼形狀、顏色、紋理等。
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包括觸角、眼睛、口、足等,并讓學生用手指輕輕觸摸蝸牛的足,感受其黏性。
要求學生在觀察記錄單上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
觀察蝸牛的運動(15分鐘)
在玻璃板上放一些濕潤的沙子或泥土,將蝸牛放在上面,讓學生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
引導學生注意蝸牛運動時足的收縮和伸展,以及分泌黏液的情況。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蝸牛是怎樣運動的?黏液有什么作用?”并派代表發言。
觀察蝸牛的進食(15分鐘)
給每個小組發放一些菜葉或水果片,放在蝸牛旁邊,讓學生觀察蝸牛的進食過程。
引導學生注意蝸牛用口中的齒舌刮取食物的動作,以及進食的速度。
讓學生記錄下蝸牛喜歡吃的食物。
總結歸納(10分鐘)
各小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觀察成果,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
引導學生總結出蝸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運動、進食等)。
拓展延伸(5分鐘)
提問:“除了我們觀察到的這些,蝸牛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查閱資料,深入探究。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后繼續觀察蝸牛,并寫一篇觀察日記。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給予學生觀察和探究的時間,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的樂趣。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詳細說出蝸牛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和功能。
掌握蝸牛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表現。
能夠運用所學的觀察方法,獨立開展對其他小動物的觀察活動。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提出問題、設計觀察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數據、分析結果的科學探究過程。
通過對比觀察,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尊重生命、關愛小動物的意識。
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設計并實施科學的觀察方案,全面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
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探究問題。
教學難點
設計出合理、可行的觀察方案。
引導學生對觀察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三、教學方法
項目式學習法、小組合作法、問題引導法
四、教學過程
項目引入(5分鐘)
講述一個關于蝸牛的有趣故事,如蝸牛參加動物運動會等,激發學生的興趣。
提出項目主題:“讓我們深入觀察蝸牛,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提出問題與設計方案(15分鐘)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關于蝸牛的問題,如“蝸牛在不同溫度下的運動速度一樣嗎?”“蝸牛喜歡干燥還是潮濕的環境?”
各小組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觀察方案,包括觀察的時間、地點、方法、所需材料等。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完善方案。
實施觀察(20分鐘)
各小組按照設計好的方案進行觀察活動。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安全和記錄的準確性。
在觀察過程中,鼓勵學生及時調整方案,解決遇到的問題。
數據分析與結論得出(15分鐘)
各小組回到教室,對觀察記錄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引導學生運用圖表、統計等方法呈現數據,并從數據中找出規律,得出結論。
組織小組間進行交流和分享,互相評價和借鑒。
總結與拓展(10分鐘)
教師對整個項目進行總結,強調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改變其他條件,如光照、食物種類等,蝸牛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鼓勵學生課后繼續開展探究活動。
評價與反思(5分鐘)
學生對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包括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五、教學反思
項目式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監控,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同時,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能說出蝸牛的身體組成(殼、頭、觸角、腹足),知道蝸牛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
能力目標:學會用眼睛看、用手輕觸(在教師指導下)等簡單觀察方法,能用簡單的詞語或圖畫記錄觀察發現。
情感目標:激發對小動物的好奇心與愛護之情,愿意參與小組觀察活動,感受自然的奇妙。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掌握簡單的觀察方法。
難點: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并用語言或圖畫表達觀察結果。
三、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每組1-2只健康蝸牛(提前從草叢、花壇收集,放在鋪有濕紙巾的透明盒子里)、放大鏡(兒童專用)、濕棉簽、記錄紙(畫有空白蝸牛輪廓)、彩筆。
多媒體準備:蝸牛爬行的短視頻、蝸牛生活環境的圖片(潮濕的草叢、樹葉下)。
四、教學過程(40分鐘)
情境導入:猜謎語,認“旅行家”(5分鐘)
教師出示謎語:“背著小房子,走路慢慢爬,下雨出門忙,平時躲在家。”引導學生猜謎底(蝸牛),再播放蝸牛爬行的短視頻,提問:“你們見過蝸牛嗎?它背著的‘小房子’是什么?它用什么走路呀?”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導入課題。
探究新知:多感官觀察蝸牛(20分鐘)
看:用眼睛找結構
①教師示范:拿起透明盒子,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的‘小房子’(殼)是什么形狀的?頭上有什么?”(引出觸角、眼睛);再觀察蝸牛爬行時“肚子下面有沒有細細的‘腳’?”(引出腹足)。
②小組活動:發放放大鏡,讓學生輕輕拿起盒子觀察,教師巡視指導,提醒“不要用手用力捏蝸牛,要輕輕看”,鼓勵學生互相分享發現(如“我的蝸牛殼是螺旋形的”“觸角一碰會縮回去”)。
觸:用棉簽感受特點
教師發放濕棉簽,示范“用棉簽輕輕碰一碰蝸牛的腹足,感覺怎么樣?”(軟軟的、滑滑的),再讓學生嘗試,引導說出“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亮晶晶的東西”(簡單解釋是黏液,幫助爬行)。
想:猜蝸牛的家
出示蝸牛生活環境圖片,提問:“你們覺得蝸牛喜歡住在干燥的石頭上,還是潮濕的樹葉下?”結合學生回答,簡單講解“蝸牛怕干,喜歡躲在潮濕的地方,所以下雨后容易看到它”。
鞏固練習:畫蝸牛,記發現(10分鐘)
發放帶有空白蝸牛輪廓的記錄紙,讓學生用彩筆給蝸牛“畫房子、畫觸角”,并在旁邊用簡單的詞語(如“殼是圓的`”“會爬”)或符號(如“√”表示會縮觸角)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完成后,邀請2-3名學生展示作品,分享“我發現了蝸牛的什么秘密”。
課堂小結:愛護小生命(5分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蝸牛這個‘背著房子的旅行家’,知道了它有殼、觸角、腹足,喜歡潮濕的地方。蝸牛是我們的好朋友,觀察完后我們要把它送回哪里呀?”(引導學生說“送回草叢、樹葉下”),強調愛護小動物,不傷害它們,結束課程。
五、板書設計
觀察蝸牛:小小的“背著房子的旅行家”
蝸牛的身體:殼(螺旋形)、頭(有觸角、眼睛)、腹足(軟軟的)
蝸牛的喜好:喜歡潮濕,怕干燥
愛護蝸牛:輕輕觀察,送回自然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準確描述蝸牛的身體結構(殼、頭、觸角、眼、口、腹足、黏液腺),知道蝸牛的食性(喜歡吃植物嫩葉,不吃肉類)和運動特點(靠腹足收縮爬行,分泌黏液)。
能力目標:學會用“看、觸、聞、記”的科學觀察方法,能設計簡單的對比實驗(如蝸牛對不同食物的反應),并用觀察記錄表整理結果。
情感目標:培養嚴謹的科學觀察態度,體會合作探究的樂趣,樹立“尊重生命、科學觀察”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蝸牛的身體結構與生活習性,學會設計簡單對比實驗。
難點:理解蝸牛黏液的作用,準確記錄實驗現象并分析結果。
三、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每組2只蝸牛(放在帶透氣孔的透明塑料盒,盒底鋪濕濾紙)、放大鏡、鑷子、觀察記錄表(含身體結構、食物偏好、運動軌跡記錄欄)、實驗材料(生菜葉、胡蘿卜片、牛肉干、面包屑)、濕抹布。
多媒體準備:蝸牛身體結構示意圖(標注各部分名稱)、蝸牛黏液作用的動畫短片。
四、教學過程(45分鐘)
復習導入:回顧舊知,提新問(5分鐘)
教師出示上節課學生畫的蝸牛圖,提問:“我們上次認識了蝸牛的‘小房子’和腹足,今天想不想知道蝸牛用什么吃東西?它爬過的黏液有什么用?”引發學生疑問,導入“探秘蝸牛生活”的課題。
新知探究:分步驟觀察與實驗(30分鐘)
任務一:解剖式觀察,認結構
①出示蝸牛身體結構示意圖,講解“除了殼和腹足,蝸牛還有口(在頭的下面)、黏液腺(分泌黏液)”,示范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眼睛長在哪里?”(觸角頂端)。
②小組觀察:學生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蝸牛身體,填寫記錄表“蝸牛有哪些身體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作用?”(如“觸角:感知周圍環境;腹足:幫助爬行”),教師巡視,糾正“把觸角當成眼睛”等錯誤認知。
任務二:對比實驗,探食性
①提出問題:“蝸牛喜歡吃什么食物?”引導學生猜測(生菜葉、面包屑等),設計實驗:在盒子兩端分別放上生菜葉和牛肉干,中間放蝸牛,觀察“蝸牛會爬向哪種食物?”
②小組實驗:學生分工(1人放食物,1人計時,1人記錄),10分鐘后觀察結果,教師引導總結“蝸牛喜歡吃植物性食物,不吃肉類”,補充“蝸牛是農業上的害蟲,會吃莊稼葉子”。
任務三:觀察黏液,解作用
播放蝸牛黏液作用的動畫,講解“黏液能減少腹足與地面的摩擦,幫助蝸牛在光滑的地方爬行,還能保護腹足不被劃傷”,再讓學生觀察“蝸牛爬過的濾紙上有沒有透明痕跡?用手指摸一摸,感覺怎么樣?”(黏黏的、滑滑的),驗證黏液的存在。
鞏固提升:小組匯報,共總結(7分鐘)
每個小組推選代表,結合記錄表匯報“我們觀察到蝸牛的身體結構有______,實驗發現蝸牛喜歡吃______,黏液的作用是______”,其他小組補充,教師用板書匯總核心知識點。
課堂小結:科學觀察要注意(3分鐘)
強調“觀察小動物時,不能用手拽觸角,實驗后要清理食物殘渣,保持環境整潔”,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衛生習慣。
五、板書設計
觀察蝸牛:探秘“慢行者”的生活
身體結構及作用:
殼:保護身體;觸角:感知;腹足:爬行;黏液腺:分泌黏液
生活習性:
食性:喜歡植物嫩葉(生菜、胡蘿卜),不吃肉類
運動:靠腹足收縮,黏液輔助
實驗方法:對比實驗,記錄現象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深入了解蝸牛的應激性(對光、觸碰、濕度的反應),能分析環境因素(光、濕度、食物)對蝸牛行為的影響,理解“生物的形態結構適應生活環境”的科學原理。
能力目標:學會設計控制變量的科學實驗(如“探究光照對蝸牛爬行方向的影響”),能獨立完成實驗報告(含假設、步驟、結果、結論),培養邏輯思維與實驗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科學探究的嚴謹性與樂趣,樹立“用數據說話”的科學態度,增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環境因素對蝸牛行為的影響。
難點: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如溫度、蝸牛健康狀況),準確分析實驗結果并得出結論。
三、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每組3只大小相近的健康蝸牛、透明實驗箱(可遮擋光線)、手電筒、濕海綿(模擬潮濕環境)、干紙巾(模擬干燥環境)、秒表、實驗報告表(含假設、變量控制、結果記錄、結論)、標簽紙。
多媒體準備:“控制變量實驗”的微課視頻(講解如何設計實驗、排除無關變量)、蝸牛應激性反應的科普圖片。
四、教學過程(50分鐘)
問題導入:現象提問,引探究(7分鐘)
教師展示圖片:“雨后,蝸牛會爬到葉子上;晴天,蝸牛會躲在石頭下。你們覺得是什么影響了蝸牛的行為?”引導學生提出假設(光、濕度、溫度),確定本節課探究主題——“環境對蝸牛行為的影響”。
方法指導:學設計,明變量(10分鐘)
播放“控制變量實驗”微課,講解“探究一個因素時,要保證其他因素相同(如探究光照的影響,需保持濕度、溫度一致)”,以“探究光照對蝸牛爬行方向的'影響”為例,示范實驗設計:
假設:蝸牛喜歡爬向陰暗的地方;
變量:光照(一側遮光,一側用手電筒照);
無關變量:濕度(兩側都放濕海綿)、蝸牛初始位置(放在實驗箱中間);
步驟:放蝸牛→計時5分鐘→觀察爬行方向。
自主探究:小組實驗,填報告(25分鐘)
小組選擇探究主題(從“光照、濕度、食物”中選一個),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審核后開始實驗:
示例1:探究濕度的影響
①實驗箱一側鋪濕海綿(潮濕),一側鋪干紙巾(干燥),中間放蝸牛;
②計時5分鐘,記錄“蝸牛停留在潮濕區還是干燥區”,重復3次(避免偶然);
③分析結果:若多數蝸牛在潮濕區,說明“蝸牛喜歡潮濕環境”。
示例2:探究食物的影響
①實驗箱兩側分別放生菜葉(喜歡的食物)和硬紙板(無食物),保持光照、濕度一致;
②觀察蝸牛是否爬向生菜葉,記錄爬行時間。
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提醒“每次實驗后要清理實驗箱,更換新的蝸牛(避免疲勞影響結果)”,引導學生如實記錄數據(即使結果與假設不符)。
成果展示:論實驗,悟原理(5分鐘)
各小組展示實驗報告,分享“我們探究的是______,假設是______,結果是______,結論是______”,教師引導總結:“蝸牛的行為受光、濕度、食物影響,這是它適應環境的表現——躲在陰暗潮濕處,能減少水分流失,保護自己。”
課堂拓展:聯系生活,談保護(3分鐘)
提問:“現在城市里蝸牛越來越少,可能是什么原因?”(環境污染、棲息地破壞),引導學生說出“減少使用農藥、保護草叢環境”等保護措施,樹立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
五、板書設計
觀察蝸牛:探究“環境對蝸牛行為的影響”
實驗設計核心:控制變量,排除干擾
常見探究主題及結論:
光照:蝸牛喜歡陰暗(避光)
濕度:蝸牛喜歡潮濕(遠離干燥)
食物:蝸牛趨向植物性食物
科學原理:生物的行為適應生活環境
保護建議:減少污染,保護棲息地
【《觀察蝸牛》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蝸牛教學設計09-24
蝸牛教學設計06-26
《蝸牛》教學設計06-30
觀察蝸牛作文[優秀]11-01
【優秀】觀察蝸牛的作文11-28
觀察蝸牛作文(優秀)03-28
觀察蝸牛作文【優秀】02-23
[優秀]觀察蝸牛作文12-28
觀察蝸牛作文(優秀)10-22
蝸牛觀察小學優秀日記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