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1
一、說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的內容、初步學習用歡快的節奏朗讀這首兒歌。
2、感受兒歌熱鬧喜慶的作品風格。
二、說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熱鬧喜慶的音樂和鞭炮聲的錄音;配樂兒歌朗誦;各種小動物角色圖片。
2、經驗準備:了解我國民間過春節時的一些傳統習俗。
三、說難重點
1、活動重點:理解兒歌內容,學習用歡快的節奏有感情的朗讀兒歌。
2、活動難點:感受歌遙熱鬧喜慶的作品風格。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通過傾聽、觀察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熱鬧喜慶的作品風格。
四、說活動過程
1、聽錄音激發幼兒的興趣(遠處傳來熱鬧喜慶的背景音樂和鞭炮聲)讓幼兒猜猜:“是什么事那么熱鬧?”
教師小結:春節到,真熱鬧,家家戶戶哈哈笑。
2、聽聽、看看、講講中理解兒歌內容
(1)出示掛圖讓幼兒觀察:小動物準備過什么節日?有哪些動物在迎接春節?它們是怎樣迎接的'?
3、欣賞兒歌。
(1)老師以開心的心情、歡快的節奏來進行示范朗讀提問:兒歌的名稱叫做什么?聽了這首兒歌,感覺怎樣?
(2)再次欣賞兒歌。
提問:小動物分別是怎樣過春節的?(教師逐一出示兒歌中的動物角色,與幼兒一起說說、學學小動物所做的事,并引導幼兒用兒歌的話語來小結。)
4、學習朗讀兒歌
。1)引導幼兒看著動物角色練習朗讀兒歌
。2)邊讀邊模仿角色的動作以增強朗讀的趣味性。
(3)模仿用歡快的節奏朗讀兒歌。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讀才能把小動物們過年時開心的感覺讀出來呢?(引導幼兒觀察小動物的表情,并請一些幼兒進行朗讀。)教師以兩種不同的對比明顯的朗讀方法讓幼兒判斷,找出最適合這首兒歌風格的朗讀方法。
(3)在喜慶的音樂背景下帶領幼兒練習朗讀,充分感受兒歌熱鬧喜慶的作品風格。
(4)分組比賽等多種形式朗誦兒歌,并組織幼兒從朗讀時的節奏、感情等方面進行朗讀評價。
5、集體完整朗誦兒歌。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2
一、說活動背景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民俗習慣。大班幼兒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節日里的“貼春聯、掛燈籠、吃年夜飯”等場景有初步認知,但對春節習俗的由來、象征意義了解較淺。本次活動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萌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目標,通過多感官體驗、動手操作等方式,讓幼兒深入感受春節的歡樂氛圍,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
二、說活動目標
。ㄒ唬┱J知目標
知道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了解“貼春聯、剪窗花、守歲、拜年”等主要習俗及其象征意義(如春聯象征吉祥,燈籠象征團圓)。
能說出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簡單講述“年獸”的.傳說故事。
(二)能力目標
能動手參與剪窗花、貼福字等活動,發展手部精細動作與創造力。
愿意在集體中分享自己家過春節的趣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感受春節的歡樂氛圍,體驗與同伴、老師共同慶祝節日的快樂。
萌發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愛之情,初步建立文化認同感。
三、說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
了解春節的主要習俗及象征意義。
積極參與春節相關的動手操作活動,感受節日氛圍。
。ǘ╇y點
理解“年獸”傳說與春節習俗的關聯(如放鞭炮、貼紅春聯是為了驅趕年獸)。
能用連貫的語言分享自己家的春節故事。
四、說活動準備
。ㄒ唬┪镔|準備
環境布置:教室懸掛紅燈籠、春聯、中國結,張貼幼兒收集的春節全家福照片,營造節日氛圍。
教具材料:“年獸”傳說動畫視頻、春節習俗PPT(含貼春聯、包餃子、拜年等圖片)、紅色卡紙、剪刀(安全款)、福字貼紙、膠水、彩筆。
音樂:《喜洋洋》《春節序曲》等歡快的節日音樂。
。ǘ┙涷灉蕚
提前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春節相關物品(如春聯、燈籠掛件),記錄家庭過春節的趣事。
幼兒已有剪簡單圖形(如圓形、三角形)的經驗。
五、說活動過程
。ㄒ唬┣榫硨耄翰轮i語,激發興趣(5分鐘)
播放《喜洋洋》音樂,教師手持紅燈籠走進教室,提問:“小朋友們,聽著歡快的音樂,看著老師手里的燈籠,你們知道最近要過什么熱鬧的節日嗎?”
出示謎語“舉國歡騰慶佳節,家家戶戶貼紅聯,放鞭放炮辭舊歲,守歲團圓笑開顏”,引導幼兒猜出“春節”,引出活動主題。
(二)感知體驗:聽傳說、看習俗,了解春節(10分鐘)
播放“年獸”傳說動畫(簡化版,時長3分鐘),提問:“年獸害怕什么呀?人們是怎么趕走年獸的?”(引導幼兒說出“紅色、鞭炮聲”)
展示春節習俗PPT,結合圖片逐一講解:
貼春聯:出示春聯實物,教幼兒認讀簡單的吉祥話(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說明春聯是紅色的,象征吉祥如意。
剪窗花:展示教師剪好的窗花(如魚、福字圖案),告訴幼兒“魚”象征“年年有余”,窗花能讓家里更漂亮。
拜年:播放小朋友拜年的圖片,引導幼兒模仿拜年動作(雙手作揖),學說拜年祝福語(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三)動手操作:剪窗花、貼福字,體驗樂趣(15分鐘)
分組活動:將幼兒分為“剪窗花組”和“貼福字組”,教師巡回指導。
剪窗花組:提供提前畫好簡單圖案(如圓形、花朵輪廓)的紅色卡紙、安全剪刀,教師示范剪法(沿輪廓慢慢剪,不剪破邊緣),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在圖案上添加小裝飾。
貼福字組:提供空白福字輪廓、彩筆、膠水,幼兒先用彩筆給福字涂色、畫花紋,再將福字貼到教室的“春節展示墻”上。
分享環節:請幼兒展示自己的作品,說說“你剪的窗花像什么”“你給福字畫了什么圖案”,教師及時給予表揚。
(四)總結回顧:聊趣事、唱歌曲,升華情感(10分鐘)
談話分享:“小朋友們,你們家過春節的時候會做什么呀?有沒有好玩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如“我和媽媽一起包餃子”“爸爸帶我放煙花”),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教師用簡單文字記錄在黑板上。
集體表演:播放《春節序曲》,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唱改編的春節兒歌(如“紅燈籠,高高掛,貼春聯,笑哈哈,過春節,真快樂,我們大家喜洋洋”),邊唱邊做動作(拍手、轉圈、作揖),感受節日的歡樂。
六、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投放更多春節手工材料(如燈籠制作半成品、彩繩),讓幼兒繼續創作;在語言區放置春節繪本(如《過年啦》),鼓勵幼兒自主閱讀、講述故事。
家園共育:發放“我的春節小任務”記錄表,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記錄“貼春聯、吃年夜飯”的瞬間,下次活動時帶回幼兒園分享。
環境創設:將幼兒的窗花、福字作品布置在教室門口、走廊,讓全園師生感受春節氛圍,進一步傳播傳統節日文化。
七、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聽、看、做、說”多維度體驗,符合大班幼兒“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習特點。活動中注重家園合作,讓家長參與幼兒的節日體驗,增強了活動的連貫性與趣味性。但需注意:部分幼兒剪窗花時可能會出現畏難情緒,下次活動可提供更簡單的模板;分享環節可多給內向幼兒表達機會,鼓勵他們大膽開口。整體而言,活動能有效幫助幼兒感受春節文化,實現認知、能力、情感目標的統一。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3
一、說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贝汗澴鳛橹腥A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有過多次春節的經歷,對節日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如穿新衣、吃餃子、收紅包等,但這種認識是零散的、淺層的。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系統梳理春節習俗,深入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寓意,感受其濃厚的親情和歡樂氛圍,從而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為即將到來的真實春節體驗做好經驗鋪墊。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春節的主要習俗(如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守歲、拜年等),知道其背后的簡單寓意(如貼福字寓意“福到了”),理解春節是闔家團圓的日子。
能力目標:能通過觀看視頻、圖片、動手操作和角色游戲等多種方式,表達對春節的認識和感受;能與同伴合作完成簡單的節日布置任務。
情感目標:感受春節歡樂、祥和、喜慶的節日氣氛,體驗與家人團圓的'幸福感,萌發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喜愛之情。
三、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春節的多種習俗及其文化寓意。
。ㄒ罁哼@是本次活動的核心知識內容,是達成認知目標的關鍵。)
難點:理解春節“團圓”“祈!钡奈幕瘍群
。ㄒ罁骸皥F圓”和“祈福”是相對抽象的情感概念,對幼兒來說需要從具體習俗中慢慢體會,是情感目標的升華點。)
四、說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請幼兒在家與父母聊聊“我們家是怎么過春節的”,并收集一些過年時的照片。
物質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含《春節的由來》動畫短片、各種春節習俗的高清圖片(掃塵、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喜慶的背景音樂(《春節序曲》)。
操作材料:紅色卡紙、金色油畫棒(寫“福”字)、安全剪刀、膠水(做鞭炮);春聯和“福”字若干(用于粘貼);橡皮泥或超輕粘土(包“餃子”)。
環境創設:將活動室布置出春節的氛圍(可提前與幼兒一起懸掛燈籠、中國結等)。
五、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多媒體演示法:利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和圖片,激發興趣,化抽象為具體。
情境創設法:營造濃厚的節日環境,讓幼兒身臨其境,在體驗中學習。
談話討論法: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分享已有經驗,拓展思維。
操作體驗法:讓幼兒在寫福字、做鞭炮等動手操作中,深化對習俗的理解。
學法:
多感官參與法:看、聽、說、做、玩,調動多種感官主動學習。
合作學習法:在小組操作和角色游戲中,學會與同伴分工協作。
游戲法:在角色扮演“拜年”的游戲中,快樂地鞏固所學知識。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律動導入,激發興趣(約3分鐘)
播放《春節序曲》,教師提問:“聽到這首音樂,你有什么感覺?想到了什么?”
幼兒自由回答(熱鬧、開心、像過年一樣)。
教師小結:“沒錯,這首熱鬧的音樂就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代表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歡歡喜喜過春節》!
(二)觀看討論,了解習俗(約10分鐘)
觀看動畫:播放《春節的由來》簡短動畫,讓初步了解“年”的傳說。
圖片分享:逐一出示春節習俗圖片,采用“猜一猜”“說一說”的方式。
“人們在做什么?”(貼春聯、包餃子)
“為什么要這么做?”(教師講解寓意:貼春聯是抒發美好愿望,包餃子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
“你們家過年也會這樣做嗎?是怎么做的?”(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講述)
重點討論“年夜飯”和“拜年”,引導幼兒理解“團圓”的意義和尊老愛幼的禮儀。
。ㄈ┓纸M操作,體驗樂趣(約12分鐘)
創設“春節工作室”情境,幼兒自主選擇小組參與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美工組:用紅色卡紙和金色筆學寫“!弊郑◤娬{倒貼),或用長條紙制作串串鞭炮。
裝飾組:在教室的門窗上粘貼準備好的春聯和“!弊帧
美食組:用橡皮泥學習“包餃子”。
(操作過程中播放背景音樂,營造氛圍)
。ㄋ模┣榫秤螒,升華情感(約5分鐘)
環境欣賞:共同欣賞布置一新的、充滿年味的教室。
角色游戲:教師扮演“奶奶”,幼兒來“拜年”。
引導幼兒學說祝福話:“奶奶,新年好!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奶奶”發放“紅包”(用紅色紙代替),并給予愛的擁抱。
活動總結:教師總結:“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代表著團圓、幸福和對新年的美好祝愿。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希望小朋友都能和家人過一個快快樂樂的中國年!”
七、說活動延伸
區域延伸:在語言區投放關于春節的繪本;在角色區開設“年貨超市”或“娃娃家過年”的游戲。
家園共育: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大掃除、貼春聯,并嘗試用學到的祝福語給親戚拜年,將課堂所學延伸到家庭生活中。
八、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通過多種感官通道和實踐操作,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了春節習俗。分組操作環節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和自主選擇,滿足了他們的動手欲望。角色游戲則巧妙地將禮儀教育融入其中。
預計難點“文化內涵”的理解需要通過長期的氛圍熏陶和生活體驗來內化,本次活動中主要通過“團圓飯”和“拜年”情境的創設來初步引導。在實際教學中,我會密切關注幼兒的反應,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活動目標的達成。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4
一、說活動背景
年夜飯是春節最具團圓意義的習俗,承載著“家庭團聚、辭舊迎新”的文化內涵。大班幼兒對“吃年夜飯”有直接生活體驗,常能說出“和爺爺奶奶一起吃飯”“有很多好吃的”等場景,但對年夜飯背后的“團圓意義、菜品寓意”認知較淺。本次活動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文化,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要求,通過模擬年夜飯場景、制作特色“菜品”等方式,讓幼兒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團圓的意義,感受春節的溫暖。
二、說活動目標
(一)認知目標
知道年夜飯是春節的重要習俗,了解3-4種年夜飯常見菜品的寓意(如餃子象征財富、魚象征年年有余、年糕象征步步高升)。
能簡單描述“家人一起吃年夜飯”的場景,知道“團圓”是年夜飯的核心意義。
(二)能力目標
能動手制作“年夜飯菜品”手工(如黏土餃子、紙盤魚),發展手部精細動作與想象力。
能在模擬年夜飯場景中主動與同伴互動,用簡單語言表達“祝福”,提升社交與語言表達能力。
。ㄈ┣楦心繕
感受年夜飯的團圓氛圍,體驗與同伴“圍坐吃飯”的快樂,萌發對家庭團聚的期待。
進一步喜愛中國傳統節日,增強對“家”的情感認同。
三、說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
了解年夜飯的團圓意義及常見菜品的寓意。
積極參與手工制作與模擬場景互動,感受節日氛圍。
。ǘ╇y點
理解“菜品寓意”與“春節祝!钡年P聯(如吃餃子是希望新的一年有好財運)。
在模擬場景中主動與同伴分享“祝!,展現自然的社交互動。
四、說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場景布置:將教室一角布置成“年夜飯餐桌”,擺放圓形餐桌布、紙質餐具、仿真年夜飯菜品(如餃子、魚、年糕模型),懸掛小燈籠與“團圓”主題吊飾。
教具材料:年夜飯場景PPT(含真實家庭年夜飯照片、菜品寓意圖解)、黏土(紅、白、黃等顏色)、紙盤、彩紙、膠水、彩筆、“年夜飯祝福卡”半成品。
其他:舒緩的春節背景音樂(如《回家》純音樂版)、小圍裙(幼兒款)。
。ǘ┙涷灉蕚
提前請家長與幼兒聊“家里吃年夜飯的故事”,拍攝1-2張家庭年夜飯照片(或畫成圖畫),讓幼兒帶到幼兒園。
幼兒已有用黏土捏簡單造型(如小球、長條)的經驗。
五、說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看照片,聊年夜飯(5分鐘)
播放春節背景音樂,教師手持“年夜飯照片夾”走進教室,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看這些照片里,大家都在做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出“吃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吃飯”)
請2-3名幼兒展示自己帶來的家庭年夜飯照片(或圖畫),簡單說說“照片里有誰”“吃了什么好吃的”,激發幼兒對年夜飯的回憶與興趣,引出活動主題。
。ǘ└兄w驗:學知識,懂寓意(10分鐘)
展示年夜飯場景PPT,結合真實照片講解:“每年除夕晚上,家人都會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請幼兒找找PPT里“團圓的畫面”(如全家圍坐、舉杯祝福)。
重點介紹菜品寓意:
出示餃子模型:“這是餃子,它的形狀像元寶,吃餃子代表新的一年能有很多財富哦!”請幼兒摸一摸餃子模型,感受其形狀。
展示紙盤魚手工成品:“魚代表‘年年有余’,意思是每年都有多余的糧食和財富,生活越來越好。”引導幼兒模仿“魚游”的動作。
拿出年糕模型:“年糕吃起來甜甜的、黏黏的,它代表‘步步高升’,希望小朋友們新的一年進步越來越大!”
(三)動手操作:做“菜品”,迎新年(15分鐘)
分組開展“年夜飯小廚師”活動,幼兒穿上小圍裙,教師巡回指導:
黏土組:用紅色和白色黏土捏“餃子”,白色黏土做餃子皮,紅色黏土做餡料,捏好后放在“餐盤”里;用黃色黏土捏“年糕”,可在表面用彩筆涂畫花紋。
紙盤組:在紙盤上用彩紙貼出“魚”的形狀,用彩筆添加眼睛、魚鱗,制作“年年有余”紙盤魚;在“祝?ā鄙袭嬜约合矚g的年夜飯菜品,并寫下簡單祝福
作品展示:將幼兒制作的.“菜品”與“祝?ā睌[放在“年夜飯餐桌”上,讓幼兒互相欣賞,說說“自己做了什么”“想把祝福送給誰”。
(四)情境互動:模擬吃,送祝福(10分鐘)
組織“模擬年夜飯”活動:請幼兒圍坐在“年夜飯餐桌”旁,每人拿起自己制作的“菜品”,教師扮演“家長”,說:“現在我們要吃年夜飯啦,誰想給大家送祝福呀?”
引導幼兒用簡單語言送祝福,如“祝小朋友新年快樂”“祝老師天天開心”,教師將“祝?ā彼徒o對應對象;鼓勵幼兒模仿“舉杯”動作(用空杯子),說一句團圓的話,如“我們一家人真開心”。
活動收尾: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年夜飯的故事,還做了好吃的‘菜品’,送了祝福,希望小朋友們今年和家人吃年夜飯時,也能把祝福送給爸爸媽媽哦!”
六、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角色扮演區繼續保留“年夜飯餐桌”,投放更多仿真食材與餐具,讓幼兒自由開展“吃年夜飯”角色扮演;在美工區投放更多黏土與紙材,讓幼兒創作“我喜歡的年夜飯”系列作品。
家園共育:發放“年夜飯小任務”——請家長帶幼兒參與一次“年夜飯準備”(如擇菜、擺餐具),用照片或視頻記錄,分享到班級群;和幼兒一起制作“家庭祝福卡”,送給家里的長輩。
班級活動:舉辦“團圓年夜飯”主題展覽,將幼兒的手工作品、家庭照片展示在班級門口,邀請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參觀,分享年夜飯的故事。
七、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年夜飯”這一生活化場景為核心,通過“回憶-認知-創作-互動”的流程,符合大班幼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學習特點。情境布置與手工操作結合,讓幼兒能直觀感知、動手體驗,有效理解團圓意義。但需注意:部分幼兒在模擬互動時可能會害羞,不敢主動送祝福,下次活動可提前設計“祝福小范例”(如簡單的祝福語兒歌),幫助幼兒克服膽怯;黏土制作時,需提醒幼兒保持桌面整潔,培養良好習慣。整體而言,活動能讓幼兒在溫暖的氛圍中感受春節文化,實現認知、能力與情感的協同發展。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5
一、說活動背景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古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春節是他們最熟悉、最期待的節日之一,他們親身經歷了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春節習俗,對春節有著深刻的感受和豐富的經驗。因此,選擇“過春節”這一主題開展語言活動,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又能讓幼兒在活動中深入了解春節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二、說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幼兒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
技能目標: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所見所聞所感,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引導幼兒創編關于春節的兒歌或故事,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培養幼兒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增進同伴之間的友誼。
三、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經歷,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創編關于春節的兒歌或故事,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說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提前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過春節的照片、視頻等資料,幫助幼兒回憶過春節的快樂經歷;引導幼兒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
材料準備:過春節的熱鬧場景圖片、春聯、福字、燈籠、鞭炮等實物或圖片;與春節相關的兒歌、故事音頻或視頻;繪畫工具和材料,如彩筆、畫紙等。
五、說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激發興趣,引出主題)
播放春節音樂:教師播放歡快的春節音樂,如《春節序曲》,營造熱鬧喜慶的氛圍,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提問引導:教師提問:“小朋友們,聽,這是什么音樂呀?聽到這首音樂,你們想到了什么節日呢?”引導幼兒說出“春節”,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ǘ┱归_部分(了解習俗,分享經歷)
展示春節圖片:教師展示過春節的熱鬧場景圖片,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引導幼兒觀察圖片,提問:“圖片上的人們在做什么?這是在過什么節日呢?”幫助幼兒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
講述春節故事:教師講述一個關于春節的故事,如《年獸的故事》,讓幼兒了解春節的由來和傳說,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文化內涵。
分享春節經歷:
教師邀請幼兒拿出自己收集的過春節的照片或視頻,與同伴分享自己過春節的快樂經歷。
教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在春節期間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師適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同伴的講述,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ㄈ┥钊氩糠郑▌摼巸焊,發展想象)
欣賞春節兒歌:教師播放一首歡快的`春節兒歌,如《恭喜恭喜》,讓幼兒欣賞并感受兒歌的節奏和韻律。
引導創編兒歌: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我們過春節的時候做了這么多有趣的事情,那我們能不能把這些事情編成一首好聽的兒歌呢?”
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春節的傳統習俗和自己的經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用簡單的語言創編兒歌。例如:“春節到,真熱鬧,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團圓笑,拜年啦,福來到!
教師將幼兒創編的兒歌進行整理和記錄,與幼兒一起朗讀和欣賞,讓幼兒體驗創編的樂趣和成就感。
。ㄋ模┙Y束部分(總結活動,延伸拓展)
總結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本次活動的內容,總結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中的收獲,再次強調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激發幼兒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延伸拓展:
教師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制作春節的手工作品,如剪窗花、做燈籠等,進一步感受春節的氛圍。
教師引導幼兒在語言區繼續創編關于春節的故事或兒歌,與同伴分享和交流,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
六、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語言區投放與春節相關的圖書、圖片、兒歌等資料,讓幼兒繼續了解春節文化,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在美工區提供材料,讓幼兒制作春節的手工作品,如剪紙、繪畫等,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家園共育:請家長在家中與幼兒一起開展春節主題活動,如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拜年等,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春節的氛圍;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春節的傳統文化資料,如春節的詩詞、傳說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七、說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對春節這一主題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觀察圖片、講述經歷、創編兒歌等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春節的傳統習俗,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能力,還發展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活動也激發了幼兒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然而,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幼兒在創編兒歌時存在困難,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引導和幫助;活動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部分環節有些倉促。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發展。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6
一、說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應利用民間節日,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
大班幼兒對春節已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如吃餃子、收紅包等,但他們的經驗是零散的,對節日背后的文化寓意知之甚少。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創設情境、多感官參與、實踐體驗等方式,引導幼兒系統地了解春節習俗,感受其歡樂、祥和、團圓的節日氛圍,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為即將到來的真實春節做好經驗與情感的鋪墊。
二、說活動目標
基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認知與技能目標:了解春節的由來及常見習俗(掃塵、貼春聯、包餃子、拜年等),知道其簡單寓意;能嘗試用藝術形式(剪紙、繪畫、泥工)表現節日元素。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動手操作和情境游戲等多種方式,主動探究和表達對春節的認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體驗與家人團圓的幸福感和互助合作的快樂,萌發對傳統節日的喜愛。
重點:了解春節的多種習俗及其美好寓意。
難點:理解春節“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的'文化內涵。
三、說活動準備
為了達成目標,我做了如下準備:
經驗準備:活動前開展“春節知多少”小調查,請幼兒與家長共同回憶過去的春節經歷。
物質準備:
巧手坊:紅色方形紙、剪刀(安全剪刀)、筆(學剪窗花、寫“!弊郑。
美食坊:各色超輕粘土、泥工工具(“包餃子”)。
裝飾坊:長條紅紙、金色顏料、毛筆(嘗試“寫”春聯)。
多媒體課件:《“年”獸的傳說》動畫、春節習俗圖片集、背景音樂《春節序曲》。
環境創設:活動室布置紅燈籠、中國結、窗花等,營造濃厚年味。
分組操作材料: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情境教學法:創設“春節小屋”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
多媒體演示法:借助動畫和圖片,直觀生動地呈現內容。
操作體驗法:提供豐富材料,讓幼兒在動手做中學習。
談話討論法: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分享交流。
學法:
多感官參與法:看、聽、說、做、玩,全方位調動感官。
合作學習法:在小組活動中學會分工、協作與分享。
游戲法:在扮演游戲中快樂地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活動過程
(一)律動導入,激發興趣(約3分鐘)
播放《春節序曲》,教師提問:“這首音樂聽起來感覺怎么樣?讓你想到了什么節日?”以歡快的音樂迅速吸引幼兒注意力,自然引出主題“春節”。
(二)故事引領,了解由來(約5分鐘)
播放《“年”獸的傳說》動畫短片,講述古人如何用紅色、火光和響聲嚇跑怪獸“年”的故事。提問:“人們用了哪些辦法來趕走年獸?”由此引出貼紅對聯、放鞭炮、掛紅燈籠等習俗的起源,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幼兒興趣。
(三)暢談習俗,感知寓意(約7分鐘)
出示一系列春節習俗圖片(掃塵、貼福字、吃年夜飯、守歲、拜年等),采用“猜一猜”、“說一說”的形式。
“圖片上的人們在做什么?”
“為什么要這樣做?”(教師滲透寓意:如“掃塵”是辭舊迎新,“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吃魚”寓意年年有余)
“你們家過年也會做這件事嗎?是怎么做的?”
此環節重在師幼、幼幼間的互動交流,分享個人經驗,提升幼兒的表征能力。
(四)分組操作,體驗創作(約12分鐘)
創設“春節游園會”情境,幼兒自主選擇進入不同區域進行體驗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巧手坊:嘗試剪簡單的窗花或書寫“福”字。
美食坊:用超輕粘土學習捏、搓、壓、包,制作“餃子”和“湯圓”。
裝飾坊:用毛筆和金色顏料在紅紙上涂畫,體驗“寫”春聯的樂趣。
。ū尘俺掷m播放喜慶音樂)
(五)分享展示,情境游戲(約8分鐘)
作品展示:將幼兒的作品(窗花、福字、餃子等)布置在教室中,共同欣賞,增強成就感。
情境游戲“拜大年”:教師扮演長輩,幼兒來拜年。引導幼兒雙手作揖,學說吉祥話:“新年好!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并模擬發放“紅包”,在游戲中學習春節禮儀,感受濃濃親情。
(六)活動小結,情感升華(約2分鐘)
教師總結:“春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它代表著團圓、幸福和對新年的美好希望。馬上就要過春節了,希望小朋友都能和家人過一個熱熱鬧鬧、快快樂樂的中國年!”
六、說活動延伸與特色
區域延伸:在語言區投放《灶王爺》《團圓》等繪本;在角色區開展“年貨大街”游戲。
家園共育:鼓勵幼兒回家后與家人一起大掃除、貼春聯,并嘗試用學到的祝福語給親朋好友電話拜年,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7
一、說活動背景
春節傳統游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舞龍、猜燈謎、套圈等游戲不僅承載著節日的歡樂氛圍,更蘊含著“熱鬧團圓、祈福納祥”的文化寓意。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對游戲類活動興趣濃厚,但對春節傳統游戲的玩法與背后的文化意義了解較少。本次活動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通過多種活動感受文化魅力,發展動作協調與社交能力”的要求,以“玩”為核心,讓幼兒在體驗傳統游戲的過程中,感受春節的熱鬧氛圍,傳承民俗文化。
二、說活動目標
。ㄒ唬┱J知目標
知道舞龍、猜燈謎是春節的傳統游戲,了解游戲的簡單寓意(如舞龍象征驅邪納福,燈謎象征智慧與趣味)。
能說出2-3種春節傳統游戲的玩法,知道游戲時需遵守基本規則。
。ǘ┠芰δ繕
能參與舞龍、猜燈謎等游戲,發展肢體協調性與團隊合作能力(如舞龍時與同伴配合控制龍身)。
能在游戲中主動與同伴交流,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猜燈謎時說出答案理由),提升語言表達與社交能力。
(三)情感目標
體驗春節傳統游戲的樂趣,感受節日的熱鬧氛圍,增強對傳統民俗的喜愛。
在團隊游戲中感受合作的快樂,培養規則意識與積極參與的態度。
三、說活動重難點
。ㄒ唬┲攸c
了解春節傳統游戲的玩法與簡單寓意。
積極參與游戲,感受節日氛圍與合作樂趣。
(二)難點
理解傳統游戲與春節“祈福、熱鬧”主題的關聯(如舞龍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順利)。
在舞龍游戲中與同伴默契配合,保持龍身連貫擺動,避免“龍身斷裂”。
四、說活動準備
。ㄒ唬┪镔|準備
游戲材料:
舞龍道具:自制簡易布龍(龍身用紅色綢布縫制,龍首用卡紙裝飾,配備3-4根木棍供幼兒握持);
燈謎道具:紅色燈籠造型卡片(每張卡片寫1個適合幼兒的燈謎,如“紅紅身子圓又圓,過年家家掛門前——燈籠”,謎底圖片貼在卡片背面);
輔助道具:歡快的春節音樂(如《金蛇狂舞》)、小貼紙(作為游戲獎勵)、紅色地毯(鋪在游戲區域,營造氛圍)。
環境布置:教室懸掛紅燈籠、彩帶,墻面張貼舞龍、猜燈謎的民俗圖片,劃分“舞龍區”與“燈謎區”。
。ǘ┙涷灉蕚
提前通過繪本、視頻讓幼兒初步了解“舞龍、猜燈謎”的場景,激發興趣。
幼兒已有簡單的團隊游戲經驗(如小組接力),具備基礎的合作意識。
五、說活動過程
。ㄒ唬┣榫硨耄郝犚魳,聊游戲(5分鐘)
播放《金蛇狂舞》歡快音樂,教師手持小燈籠走進教室,提問:“小朋友們,聽著這么熱鬧的音樂,你們知道春節的時候,人們除了吃年夜飯,還會玩什么好玩的游戲嗎?”
展示舞龍、猜燈謎的民俗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圖片里的人們在做什么?你們玩過這樣的游戲嗎?”結合幼兒回答,引出“春節傳統游戲”主題,激發參與興趣。
。ǘ┱J知體驗:學玩法,懂寓意(10分鐘)
介紹“舞龍”游戲:
出示自制布龍,講解:“這是春節的舞龍道具,龍是咱們中國的吉祥動物,舞龍的時候,龍身跟著音樂擺動,能趕走不好的東西,帶來福氣哦!”
示范舞龍基本動作:“前面的小朋友控制龍首,跟著音樂左右擺動;后面的小朋友要跟著龍首的方向,保持龍身伸直,不能讓‘龍’斷掉。”邀請2-3名幼兒上臺嘗試,教師在旁指導。
介紹“猜燈謎”游戲:
展示燈謎卡片,說:“這是燈謎,上面有一個小問題,答對了就能獲得小獎勵!比如這個‘紅紅身子圓又圓,過年家家掛門前’,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引導幼兒猜出“燈籠”,并展示背面謎底圖片。
強調規則:“猜燈謎時要舉手回答,說出答案后還要告訴大家為什么哦,這樣才算猜對啦!”
。ㄈ┯螒蝮w驗:玩游戲,享歡樂(15分鐘)
分組開展游戲(幼兒自愿選擇“舞龍組”或“燈謎組”,每10分鐘輪換一次):
舞龍組:5-6名幼兒為一組,手持布龍道具,在《金蛇狂舞》音樂中,按照教師示范的動作舞龍。教師提醒:“龍首要慢慢轉,龍身要跟緊,咱們一起讓‘龍’活起來!”對配合默契的小組,獎勵小貼紙。
燈謎組:幼兒圍在燈謎區,輪流選擇燈謎卡片,思考后舉手回答。教師引導:“你覺得答案是什么?為什么呀?”答對的幼兒獲得小貼紙,答錯時給予提示(如“它是紅色的,過年會掛在門口”),鼓勵再次嘗試。
分享感受:游戲間隙,請幼兒說說“玩舞龍的'時候,你覺得最難的是什么?”“猜中燈謎的時候,你開心嗎?”引導幼兒表達游戲體驗。
。ㄋ模┛偨Y延伸:談收獲,盼新年(10分鐘)
集體回顧:“今天我們玩了舞龍、猜燈謎兩種春節游戲,誰能說說,舞龍是為了什么?猜燈謎要遵守什么規則呀?”幫助幼兒鞏固認知。
情感升華:“春節的游戲真好玩,不僅能讓我們開心,還能帶來福氣。等過年的時候,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這些游戲,把快樂分享給家人哦!”
集體互動:播放音樂,教師帶領全體幼兒手持小燈籠,跟著舞龍組的節奏輕輕擺動,模擬“熱鬧過新春”的場景,在歡樂氛圍中結束活動。
六、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角色扮演區投放更多舞龍道具(如小鼓、鑼),讓幼兒自由創編舞龍動作;在語言區增加更多簡單燈謎卡片,鼓勵幼兒互相出題猜謎。
家園共育:發放“春節游戲小任務”,請家長帶幼兒體驗1-2種春節傳統游戲(如套圈、寫福字),用照片或視頻記錄,回園后分享游戲趣事。
班級活動:舉辦“新春游戲節”,邀請其他班級幼兒一起參與舞龍、猜燈謎、套圈等游戲,擴大幼兒對春節民俗的認知與體驗范圍。
七、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傳統游戲”為切入點,符合大班幼兒“在玩中學”的特點,通過直觀的道具、熱鬧的音樂與互動游戲,讓幼兒快速融入春節氛圍。活動中注重團隊合作,有效培養了幼兒的協調能力與規則意識。但需注意:舞龍游戲中,部分幼兒可能因興奮跟不上節奏,下次活動可分組時搭配能力互補的幼兒(如讓動作協調的幼兒控制龍首,幫助動作稍慢的幼兒);猜燈謎時,可根據幼兒能力調整燈謎難度,確保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體驗。整體而言,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分享”的流程,讓幼兒在歡樂中感受春節民俗,實現了認知、能力與情感目標的統一。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情感。對于大班幼兒而言,春節是他們每年都熱切期盼且親身經歷的重要節日,對春節的熱鬧場景、傳統習俗等有著直觀且深刻的感受。將“過春節”這一主題融入大班教學,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又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幼兒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深入了解春節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二、說學情
大班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和表達需求。經過小班和中班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本次活動中,幼兒能夠結合自身過春節的經歷,積極參與討論、分享和創作,但在表達和創作過程中可能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和支持,以提升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三、說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引導幼兒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感受春節所蘊含的團圓、吉祥等美好寓意。
技能目標:鼓勵幼兒用連貫、清晰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有趣經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制作春節手工作品,如剪窗花、做燈籠等,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增強幼兒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與同伴合作、分享的快樂,增進同伴之間的友誼。
四、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幫助幼兒深入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經歷,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
活動難點: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具有個性的春節手工作品;引導幼兒理解春節文化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如團圓、吉祥等。
五、說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提前請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過春節的照片、視頻等資料,幫助幼兒回憶過春節的快樂時光;引導幼兒了解一些簡單的春節傳統習俗。
物質準備:過春節的熱鬧場景圖片、春聯、福字、燈籠、鞭炮等實物或圖片;制作窗花、燈籠所需的材料,如彩紙、剪刀、膠水、紅繩等;與春節相關的兒歌、故事音頻或視頻;小獎品若干,如小貼紙、小卡片等。
六、說活動方法
直觀演示法:通過展示過春節的圖片、實物等,讓幼兒直觀地感受春節的氛圍和傳統習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提問引導法: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和表達,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春節文化。
討論交流法:組織幼兒圍繞春節相關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
實踐操作法:讓幼兒親自動手制作春節手工作品,如剪窗花、做燈籠等,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造力。
七、說活動過程
。ㄒ唬⿲氩糠郑5分鐘)——音樂激趣,引出主題
教師播放歡快的春節音樂,如《春節序曲》,同時展示過春節的熱鬧場景圖片,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聽,這是什么音樂呀?看到這些圖片,你們想到了什么節日呢?”引導幼兒說出“春節”,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ǘ┱归_部分(20分鐘)——了解習俗,分享經歷
認識春節習俗(8分鐘)
教師依次展示春聯、福字、燈籠、鞭炮等實物或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提問:“小朋友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你們在春節的時候見過這些東西嗎?它們是用來做什么的呢?”
教師結合幼兒的回答,詳細介紹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是為了祈福納祥,放鞭炮是為了驅趕年獸,吃年夜飯寓意著團圓等,讓幼兒了解春節習俗所蘊含的美好寓意。
分享春節經歷(12分鐘)
教師組織幼兒分成小組,圍繞“我過春節”的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在春節期間做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看到了什么熱鬧的場景,聽到了什么歡快的聲音等。
每組推選一名代表,到前面來用連貫、清晰的語言向全班小朋友講述自己過春節的經歷。教師認真傾聽幼兒的講述,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并引導其他幼兒認真傾聽,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
。ㄈ┥钊氩糠郑15分鐘)——創編兒歌,制作手工
創編春節兒歌(7分鐘)
教師引導幼兒回憶春節的傳統習俗和自己的快樂經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嘗試創編一首關于春節的兒歌。
教師可以先給幼兒示范一句,如“春節到,真熱鬧,貼春聯,放鞭炮”,然后引導幼兒接著往下創編。
教師將幼兒創編的兒歌進行整理和記錄,與幼兒一起朗讀和欣賞,讓幼兒體驗創編的.樂趣和成就感。
制作春節手工(8分鐘)
教師向幼兒介紹制作窗花和燈籠的方法和步驟,并展示制作好的成品,激發幼兒的制作興趣。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開始動手制作窗花或燈籠。教師在幼兒制作過程中巡回指導,幫助幼兒解決遇到的問題,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獨特的作品。
。ㄋ模┙Y束部分(5分鐘)——展示作品,總結活動
展示作品:教師邀請幼兒將自己的手工作品展示在展示區,讓幼兒互相欣賞和評價,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總結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本次活動的內容,總結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中的收獲,再次強調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幼兒對春節的喜愛之情和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延伸活動:教師鼓勵幼兒回家后將自己創編的兒歌和制作的手工作品分享給家人,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八、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語言區投放與春節相關的圖書、圖片、兒歌等資料,讓幼兒繼續了解春節文化,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在美工區提供更多的材料,讓幼兒繼續制作春節的手工作品,如制作春節賀卡、繪制春節主題畫等。
家園共育:請家長在家中與幼兒一起開展春節主題活動,如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拜年等,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春節的氛圍;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春節的傳統文化資料,如春節的詩詞、傳說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九、說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對春節這一主題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參與度,通過觀察圖片、分享經歷、創編兒歌和制作手工等環節,幼兒不僅了解了春節的傳統習俗,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幼兒在創編兒歌時存在困難,需要教師給予更多的引導和啟發;在制作手工過程中,個別幼兒的動手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在今后的活動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關注每一位幼兒的發展需求,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9
一、說活動背景
春節裝飾是節日氛圍的重要載體,春聯、燈籠、中國結等裝飾不僅為節日增添喜慶,更蘊含著“辭舊迎新、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大班幼兒對色彩鮮艷的春節裝飾充滿興趣,常主動觀察家中的春聯、燈籠,但對裝飾的制作方法與象征意義認知較淺。本次活動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在制作過程中感受文化”的要求,以“制作春節裝飾”為核心,讓幼兒在剪、貼、畫的過程中,體驗手工樂趣,理解裝飾背后的文化意義,激發對傳統節日的喜愛。
二、說活動目標
。ㄒ唬┱J知目標
知道春聯、燈籠是春節常見的裝飾,了解其簡單寓意(如春聯象征吉祥祝福,燈籠象征光明團圓)。
能說出制作春聯、燈籠的基本材料(如紅紙、彩繩、卡紙),初步掌握簡單制作步驟。
(二)能力目標
能動手參與春聯涂鴉、簡易燈籠制作,發展手部精細動作與創造力(如為燈籠設計花紋)。
愿意與同伴分工合作完成裝飾制作,提升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
。ㄈ┣楦心繕
感受制作春節裝飾的樂趣,體驗用親手制作的裝飾裝扮教室的成就感。
進一步感受春節的喜慶氛圍,增強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與喜愛。
三、說活動重難點
(一)重點
了解春節裝飾的寓意,掌握春聯涂鴉、簡易燈籠制作的基本方法。
積極參與手工制作,體驗動手樂趣與團隊合作的快樂。
。ǘ╇y點
理解春聯上簡單文字的祝福含義(如“!弊执砀猓,并通過涂鴉表達對春節的祝福。
制作燈籠時,能將卡紙準確折疊、固定,完成燈籠的基本造型。
四、說活動準備
。ㄒ唬┪镔|準備
材料準備:
春聯制作:紅色長方形卡紙(提前印好空心“!弊只蚝唵渭槎叹漭喞,如“新年快樂”)、金色/黑色馬克筆、亮片、膠水;
燈籠制作:紅色圓形卡紙(直徑20cm)、黃色彩繩(每根30cm)、剪刀(安全款)、雙面膠、彩色貼紙(星星、花朵形狀);
教具:春節裝飾實物(春聯、燈籠、中國結)、制作步驟圖(圖文結合,如燈籠折疊步驟)、歡快的春節音樂(如《喜洋洋》)。
環境布置:教室墻面預留“新春裝飾墻”區域,懸掛少量成品春聯、燈籠,營造節日氛圍。
。ǘ┙涷灉蕚
提前請家長帶幼兒觀察家中或社區的春節裝飾,說說“看到了什么裝飾,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已有簡單涂鴉、折疊紙張的經驗(如折小船、畫簡單圖案)。
五、說活動過程
。ㄒ唬┣榫硨耄嘿p裝飾,聊新春(5分鐘)
播放《喜洋洋》音樂,教師手持燈籠、春聯走進教室,提問:“小朋友們,老師帶來了兩樣春節的寶貝,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幼兒說出“燈籠”“春聯”。
展示春節裝飾實物,邀請幼兒觸摸、觀察:“春聯是紅色的,上面還有字,你們知道這些字是用來做什么的嗎?燈籠掛起來亮亮的,它代表什么呀?”結合幼兒回答,簡單講解寓意,引出“制作春節裝飾”的主題。
(二)認知體驗:學方法,懂寓意(10分鐘)
講解春聯及其制作:
出示春聯實物,說:“春聯上的字都是祝福的話,比如這個‘福’字,代表新的一年有福氣。我們今天也來做春聯,在紅紙上把‘!滞繚M顏色,還可以貼上亮片,讓它更漂亮!”
展示春聯制作材料與步驟:“先用馬克筆給‘福’字涂色,再把亮片貼在周圍,一張漂亮的春聯就做好啦!”教師現場示范簡單涂鴉,強調“沿著輪廓涂,不要涂到外面”。
講解燈籠及其制作:
出示成品簡易燈籠,說:“燈籠掛起來圓圓的,像小太陽,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我們用紅色卡紙做燈籠,步驟很簡單,跟著老師的圖就能學會!”
結合步驟圖示范:“先把圓形卡紙對折,用剪刀在對折邊剪幾條小口(不剪透),再打開卡紙,把邊緣用雙面膠粘成圓筒,最后系上彩繩,燈籠就做好啦!還可以貼貼紙裝飾哦!”邀請1名幼兒上臺協助粘貼,加深幼兒對步驟的理解。
。ㄈ┦止ぶ谱鳎鹤鲅b飾,享樂趣(15分鐘)
分組制作(幼兒自愿選擇“春聯組”或“燈籠組”,教師巡回指導):
春聯組:幼兒每人領取一張印好輪廓的紅紙,用馬克筆涂色,可自由選擇亮片裝飾。教師提醒:“涂色要均勻,亮片貼在‘福’字周圍,讓春聯更喜慶!”對涂色認真、創意裝飾的幼兒給予表揚。
燈籠組:3-4名幼兒為一組,分工合作(如1人折疊卡紙,1人剪小口,1人粘貼固定,1人裝飾)。教師重點指導折疊與固定:“對折時要對齊邊緣,剪小口時慢慢剪,不要剪到盡頭哦!”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造型。
半成品展示:幼兒完成制作后,將作品放在桌上,互相欣賞,說說“你做的春聯涂了什么顏色”“你的燈籠貼了什么貼紙”,分享創作思路。
。ㄋ模┛偨Y升華:扮教室,迎新春(10分鐘)
裝飾教室:“我們做了這么多漂亮的春聯和燈籠,一起把它們貼在‘新春裝飾墻’上,讓教室變成春節的模樣吧!”幼兒輪流將作品貼在墻上,教師協助固定,播放春節音樂,營造熱鬧氛圍。
集體分享:“看著我們親手做的裝飾,你們開心嗎?這些裝飾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出“福氣”“團圓”,鞏固對寓意的理解。
情感延伸:“過年的時候,你們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春節裝飾,把家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把祝福帶給家人哦!”
六、說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美工區投放更多制作材料(如彩繩、皺紋紙),讓幼兒嘗試制作中國結、鞭炮造型裝飾;在語言區放置春節裝飾主題繪本(如《春節的裝飾》),鼓勵幼兒講述裝飾的故事。
家園共育:發放“家庭裝飾小任務”,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制作一件春節裝飾(如窗花、迷你燈籠),拍攝制作過程照片,分享到班級群;帶幼兒參與社區的春節裝飾布置,感受節日氛圍。
班級活動:舉辦“新春裝飾展”,邀請家長來園參觀幼兒制作的裝飾,幼兒向家長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寓意,進一步傳播傳統節日文化。
七、說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以“手工制作”為核心,符合大班幼兒“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習特點,通過直觀的實物、清晰的步驟圖,降低了手工難度,讓幼兒能輕松參與;顒又凶⒅貓F隊合作,培養了幼兒的協作意識,同時讓幼兒在裝扮教室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但需注意:部分幼兒制作燈籠時剪小口容易剪透,下次活動可提前在卡紙邊緣畫好剪口范圍;春聯涂鴉時,可提供更多樣的裝飾材料(如金粉),滿足不同幼兒的創作需求。整體而言,活動通過“觀察-學習-制作-展示”的流程,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春節文化,實現了認知、能力與情感目標的統一。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 10
一、說設計意圖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俗內涵。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春節是他們每年都熱切期盼且親身經歷的重要時刻,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傳統習俗在他們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將春節主題融入大班教學活動,不僅契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能讓幼兒在熟悉且喜愛的情境中學習與成長,還能引導幼兒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幼兒情感、認知、語言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
二、說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幼兒能夠清晰說出春節的常見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掛燈籠、守歲等,并了解這些習俗背后的簡單寓意。
學會用連貫、生動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有趣經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能運用多種材料和方式,如繪畫、手工制作等,創作與春節相關的作品,發展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圖片、觀看視頻、討論交流等方式,主動探索春節文化,培養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在小組合作創作春節作品的過程中,學會與同伴溝通協作,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幼兒對春節的喜愛和期待之情,感受春節熱鬧喜慶的氛圍。
增強幼兒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
幫助幼兒深入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及其寓意,豐富幼兒對春節文化的認知。
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分享過春節的經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理解春節文化所蘊含的團圓、吉祥等深層內涵。
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創作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春節作品。
四、說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收集各種過春節的圖片、視頻,制作成生動有趣的PPT,展示春節熱鬧的場景和傳統習俗。
準備與春節相關的實物,如春聯、福字、燈籠、鞭炮模型等,讓幼兒直觀感受春節元素。
提供繪畫工具(彩筆、畫紙、顏料等)、手工材料(彩紙、剪刀、膠水、紅繩等),供幼兒創作春節作品。
準備一些小獎品,如小貼紙、小卡片等,用于獎勵表現優秀的幼兒。
2、經驗準備
提前請家長與幼兒一起回顧過春節的快樂經歷,幫助幼兒收集相關照片或小物件。
引導幼兒了解一些簡單的春節祝福語,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
五、說活動方法
1、直觀演示法
通過展示圖片、視頻和實物,為幼兒提供直觀的視覺和觸覺體驗,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春節的傳統習俗和熱鬧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提問引導法
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和表達,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春節文化。例如,在展示貼春聯的圖片時,提問幼兒“春聯上寫了什么?為什么要貼春聯呢?”
3、討論交流法
組織幼兒圍繞春節相關話題進行討論和交流,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歷,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如開展“我過春節”的小組討論活動。
4、實踐操作法
讓幼兒親自動手參與繪畫、手工制作等活動,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作品,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六、說活動過程
。ㄒ唬⿲氩糠郑3分鐘)——音樂激趣,引出主題
教師播放歡快的春節音樂《恭喜恭喜》,同時展示過春節的熱鬧場景圖片,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然后提問:“小朋友們,聽,這是什么音樂呀?看到這些圖片,你們想到了什么節日呢?”引導幼兒說出“春節”,從而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
(二)展開部分(22分鐘)——了解習俗,分享經歷
認識春節習俗(10分鐘)
教師播放精心制作的PPT,依次展示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等春節傳統習俗的圖片和視頻,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每展示一個習俗,教師都提出相關問題,如“小朋友們,看看這張圖片上的人們在做什么?你們在春節的時候也這樣做過嗎?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嗎?”鼓勵幼兒積極回答,教師適時進行補充和講解,讓幼兒了解這些習俗背后的寓意,如貼春聯是為了祈福納祥,放鞭炮是為了驅趕年獸等。
分享春節經歷(12分鐘)
教師組織幼兒圍坐成一圈,開展“我的春節故事”分享活動。先請個別幼兒主動站起來,用連貫的語言講述自己過春節的有趣經歷,如和家人一起貼春聯、吃年夜飯時的開心場景等。
其他幼兒認真傾聽,聽完后可以舉手提問或發表自己的感受。教師對幼兒的講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幼兒用更豐富的詞匯和語句來表達。
然后,將幼兒分成小組,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春節故事,小組內成員相互交流和互動,進一步加深對春節的感受和理解。
(三)深入部分(15分鐘)——創意表達,制作作品
創意啟發(3分鐘)
教師展示一些優秀的春節主題繪畫和手工作品,如色彩鮮艷的春節賀卡、精美的窗花、可愛的燈籠等,激發幼兒的創作靈感。提問幼兒:“小朋友們,這些作品漂亮嗎?你們想不想自己也動手制作一份與春節有關的作品呢?”
分組創作(10分鐘)
將幼兒分成繪畫組和手工組。繪畫組的幼兒可以選擇用彩筆、顏料等在畫紙上繪制自己心中的春節場景,如熱鬧的廟會、美麗的煙花等;手工組的幼兒則可以利用彩紙、剪刀、膠水等材料,制作窗花、燈籠、鞭炮等春節裝飾品。
教師巡回指導,觀察幼兒的創作過程,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引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制作出獨特的作品。
作品展示與評價(2分鐘)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將自己小組的作品展示在全班面前,并簡單介紹作品的名稱和創作思路。
教師組織其他幼兒進行評價,鼓勵幼兒說出自己喜歡作品的理由,如顏色搭配好看、造型獨特等。教師對幼兒的作品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頒發小獎品,激發幼兒的成就感。
(四)結束部分(5分鐘)——總結活動,延伸拓展
總結活動: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本次活動的內容,總結春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中的收獲,再次強調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希望幼兒能將這份對春節的喜愛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傳遞下去。
延伸拓展:教師鼓勵幼兒回家后將自己制作的春節作品送給家人,并向家人表達新年的祝福;同時,請家長繼續和幼兒一起探索春節的其他習俗和文化,如春節的詩詞、傳說等,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
七、說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
在語言區投放與春節相關的圖書、圖片和兒歌磁帶,讓幼兒繼續了解春節文化,進行語言交流和表達。
在美工區提供更多的材料,讓幼兒繼續創作春節主題的作品,如制作春節主題的立體賀卡、繪制春節長卷畫等。
2、家園共育
請家長在家中與幼兒一起開展春節主題活動,如一起貼春聯、包餃子、拜年等,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春節的氛圍。
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收集春節的傳統文化資料,如春節的詩詞、傳說、老照片等,帶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進一步拓展幼兒對春節文化的認知。
八、說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對春節主題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觀察、討論、分享和創作等環節,幼兒不僅深入了解了春節的傳統習俗,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還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然而,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個別幼兒在分享經歷時表達不夠流暢,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活動中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分組創作環節,部分小組的協作效果不夠理想,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分工合作。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關注每一位幼兒的發展需求,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相關文章:
過春節的大班說課稿06-13
大班語言過春節教案及反思12-18
《安全快樂過寒假》幼兒園大班說課稿10-17
《歡歡喜喜過春節》說課稿10-01
歡歡喜喜過春節說課稿07-08
過春節大班教案(通用11篇)11-29
大班社會優秀教案《過春節系列》08-02
舟過安仁說課稿08-24
《舟過安仁》說課稿09-19
大班語言春節說課稿(精選15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