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精選10篇)
雜文是一種以議論為主、兼具文學性的短篇散文體裁,其核心特征為短小精悍、犀利批判,常通過幽默諷刺手法反映社會現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1
最近經常聽到一句話:生活需要儀式感’。那究竟什么是‘儀式感’呢?
通常它被很多人定義為是情人之間維系感情,是夫妻之間經營婚姻,或是親人之間保持關系的一種‘特殊’的形式。我們通常用某種儀式來紀念生活中那些值得紀念的人和事,比如婚禮,生日Party,情人節的燭光晚餐;結婚紀念日等等。
然而,除了以上這些必然關系和這些特殊而傳統的日子需要儀式感外,我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帶有儀式感。每個個體都是獨自一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都具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軀體和靈魂。然而無論單身還是有佳人陪伴,我們首先需要學會一個人獨處,直視自己,認知自己,并學會享受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一個人的 ‘儀式感生活‘是對自己的尊重和自愛。
它會讓你或妳的生活在某一個時刻有不同的感受,也會讓你或妳的生活的每一天不再孤獨乏味。
今天就是好日子。
對儀式感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些人覺得到餐廳聚餐是儀式感的一種,旅行,到電影院看個片,或在家中點上一根蠟燭都是有儀式感的。甚至有人把喝上一杯紅酒視作儀式感;也有人在送上一束鮮花時感覺很有儀式感。對一些平日偏愛 ’慵懶自然‘ 風的女同學們,偶爾踩著高跟鞋,穿上一條連衣裙,也是表達儀式感的一種。
然而,除了以上一些從形式上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外,還應該通過具有儀式感的日常生活,激發我們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信心和熱情。
記得我在租來的一間不大的房子里,一個人生活了很多年。那是大學剛剛畢業,我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用當時對我來說很多的錢,租到一間很小的房子。我站在房子里想,我是要將就著呢還是要認真的開始這可能是很短暫的生活,最后答案只有一個:哪怕條件再差,工作再辛苦,壓力再大,時間再短,我都要把生活過成幸福的樣子。于是,我用不多的錢去購置簡約時尚的家具和飾品,布置和裝飾這個很小的家。
我每天早上起床在打開窗簾之前,我要先把床收拾好,把房間里的擺設做下調整,當我打開遮蓋了一夜的遮羞布后,展現在眼前的`就是嶄新的一天。那時無論出現的是太陽還是烏云或下雨,我每天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因為我把日常普通的時刻變成和以往的不一樣。
在讀大學期間我養成了日常跑步鍛煉身體的習慣。所以每至少四天我都會在早上工作前到戶外跑個四五公里。因為跑步后的精氣神大大提升,所以為了更有效率的一天,通常都會在選擇在清晨運動。我覺得運動也具有儀式感的。這些行為雖然已經成為習慣,但是它讓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期盼和活力。
一花,一茶,一世界。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焦慮的時候,我喜歡聽上一首歌曲,讓自己的心情換一個音頻。有時會有些難解的問題讓自己困惑,我就找本書來翻翻,讓知識為自己識難解惑。在家的時候,我也會通過茶道來平靜心情。雖然我不是專業的茶藝師,但平日喜歡收集陶瓷茶具,所以很喜歡用大大小小的茶具,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并在耗費很多時間后而泡出茶來,然后裝作很專業的樣子慢慢的聞,慢慢的品,使自己靜下來。實話說,我這喝的不是茶,就是個形式吧。
清而不淡。
一個人的生活難免有些孤獨,單調和乏味的,很容易讓人陷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趣輪回的日子。而我的日子是這樣過的,一個人的晚餐,我也要一湯兩菜,一葷兩素,這可都是自己親手做的哦。在工作日期間,湯通常會在早上把食材放進慢燉鍋定時煮,菜會頭天的晚上準備好半成品。餐桌上的桌布會根據心情而更換,餐桌上那個白色透明像是水晶般的燭臺,一直放在那里,上面那根蠟燭總是變化著顏色。
美!
周末的晚上我會邀上一兩個好友到家里聚餐聊天,做幾個 ‘創意’ 菜,喝上一瓶有年份的Amarone,將一周的緊張情緒化為烏有。
三色繡球
我還是一位俗氣的鮮花控。黃色的蝴蝶蘭,粉色的繡球,白色牡丹,還有嬌氣的馬蹄蓮都是我的最愛。雖然需要經常更換,但我還是會堅持這個俗氣的習慣。它們為生活添加了滿滿的活力與朝氣。
總之,我覺得生活是需要有儀式感的,“一個人”的生活尤為需要。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所以需要常常給自己一些鼓勵;因為現實生活太物質了,所以需要給自己精神上一些力量;因為生活的內容太枯燥了,所以需要給自己制造一些驚喜;因為自己有時會忘了我是誰,所以需要給自己和內心對話的時間和空間。
‘儀式感’是一種自我解壓的方式。
‘儀式感’可以幫助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
‘儀式感’是用來平衡自我與外界的平衡儀。
美酒,美景,美麗人生。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的見解。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2
很早以前看過瘦馬老師的一篇文章《該穿成什么樣子去看電影》,感慨社交禮儀的得體與否關乎一個人的教養及品味。
文中說到,張愛玲在一篇散文里談及與當時閨蜜炎櫻在香港看電影的片段,蛛絲馬跡里,流露出鄭重其事的意思。因為在那個年代,看電影雖然是一種私人化的聲色享受,可也是普通人彌足珍貴,為數不多的社交行為,太馬虎、潦草還是其次,被人看輕才是致命的。
而現在的電影院,已經快速的變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游樂場。永遠伴隨著爆米花甜膩膩的味道,流行音樂的喧囂、明晃晃的玻璃櫥柜里,密密麻麻擺放著變形金剛的塑膠玩具,那鬼樣子,能讓你神經錯亂。看電影麻,無非就是找個樂,哪里需要什么禮儀?穿著?講究?于是,滿眼都是穿著汗衫、背心、拖鞋的人,手里揣著可口可樂的瓶子,像要去參加夏令營一般,雀躍、欣喜、粗俗——我就是這樣舒服自在,其他的,我不在乎。世界的坍塌,往往都是從“不在乎”開始。這“不在乎”刨根問底,是放任自流,甚至,是一種自我拋棄的潛意識。小禮服、高跟鞋、燕尾服,沒有一樣穿起來舒服,可是身體的被限制,某種意義上,是內心借此對于莊嚴感和儀式感的體驗。
那么,除了社交,日常生活中的我們,需要儀式感嗎?記得《小王子》的電影里面,小狐貍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是啊,儀式感應該是一種對生活的重視,把一件單調普通的事變得不一樣的感覺。正如一個人的早餐可以在地鐵上嚼著包子解決,也可以早起慢慢準備,鋪上你愛的蕾絲花邊的桌布,精心的做著有圖案有愛心的早點,食物的搭配都擺放得恰到好處。
但是大多數人的現狀卻已經被忙碌的生活壓抑著,生活的快樂已經全無,更無從談儀式感。每天早晨匆忙的路邊買個包子邊走邊趕點上班;忙著接送孩子在往返各種學習的路上;房間里因忙碌而肆意堆放的雜物;遇到假期就宅在家里連臉都懶得洗……生活就打上了忙碌、無趣的標簽。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真正的生活呈現,完全取決于你的心態以及你對生活的認真程度。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扮演的霍莉穿著小黑裙,站在櫥窗邊優雅的喝著咖啡的樣子,美極了。我想這也是很多女孩子都渴望的一種狀態吧。這詩意一般的情節,其實應該就是一種儀式感吧!試想如果赫本扮演的這個霍莉,也像我們生活常態里一樣,不收邊幅的穿著睡衣,這樣的畫感是不是就沒那么美妙了。
“我們都知道新年要穿新衣,結婚要穿婚紗,參加晚宴男士穿西服、女士著晚禮,重要會議要著職業正裝等等。可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天也需要一個小小的儀式感。要知道,讓每一天都與眾不同的最簡單的體現就是我們每天的著裝!因為它是你精心搭配的,因為你的著裝會告訴人們你是怎么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也是給自己一個契機去遇見更美好的一切!當你每天穿戴整齊的站在鏡子前的那一刻,也是在鄭重的告訴自己,今天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它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只有把日子過成詩意般的儀式感,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光華熠熠。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3
喜歡村上春樹創造的一個詞,“小確幸”,指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持續時間3秒鐘到一整天不等。村上列舉過好多他的“小確幸”:一邊聽勃拉姆斯的室內樂,一邊凝視秋日午后的陽光在白色的紙糊拉窗上描繪樹葉的影子;在鰻魚餐館等鰻魚端來時間里獨自喝著啤酒看雜志;聞剛買回來的“布魯斯兄弟”棉質襯衫的氣味和體味它的手感……在我看來,所謂的“小確幸”,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待生活的一種儀式感,認真有趣的態度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小事,體悟到生活本質中小小的不易被發掘的樂趣。
前段時間看了《小王子》電影版,意猶未盡的我又把圣埃克蘇佩的原著翻出來溫習了一遍。重溫舊書,有了些許思考,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書中的小王子馴養了一只等愛的狐貍,兩人對于儀式感的理解頗為觸動人心。“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
想想我們大多時候,生活的確是平淡無奇又匆匆忙忙,儀式感早就被人們輕易拋諸腦后。每天都三點一線按時上學從不逃課但就也從不思考;每晚下班回家,從冰箱里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湊合著一頓晚飯;房間里到處是隨意亂丟的衣物,周末宅在家里宿舍連頭發也懶得洗……生活被過成了一潭死水,我們還不停抱怨它的無聊無趣。
儀式感讓我們覺得生活本身還是好的,只看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情去打扮,你憂傷生活也跟著灰暗,你陽光生活跟著開朗。當婚禮來臨,女兒出嫁,在車子發動的那一刻很多母女會淚流滿面,其實明明知道,不過是一個儀式,過去了還是可以隨時回來的,但是這種儀式能在剎那間讓人清醒的意識到離別,多了一種難忘的體驗。
記得去年夏天我一個表姐結婚,前前后后幫著張羅了好多事宜,深感準備一場婚禮的操勞。僅僅是婚紗的挑選就涉及到面料的好壞、腰線的差別、樣式的'設計,反復試穿、修改與定做。還有請柬的設計、教堂的確定、婚宴的試吃、蛋糕、樂隊、擺花等等,都要在下班時間和周末一一操心,簡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然而在婚禮當天,當我看著姐姐伴隨音樂款款走進教堂,由姑父托付給她的丈夫,在教堂中央彼此宣誓、交換戒指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之前所有為儀式的付出都是必要的都是值得的。人們需要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與情感。你身著婚紗,許下誓言,交換戒指,在觥籌交錯里切下幸福的蛋糕。在這一場盛大的儀式里,在這一場浮躁的喧鬧里,你的內心反倒尤為沉靜,你比任何時候都清楚,在盛大的喧囂以后你的人生將與過往截然不同,這一刻是與過去的認真告別,也是許自己一個充滿希冀的開始。
我們之所以需要婚禮、畢業旅行、散伙飯等等儀式,就是需要儀式感來給自己未來的開始賦予新的意義,或者讓自己和過去做一個正式的告別。其實我們都知道明天早上醒來一切還是一樣,上班高峰的地鐵還是會擁擠不堪,快開學時作業還是會摞成一堆,快考試了依然會徹夜復習。只是我們需要一個儀式,需要一個可以說你好說再見,一個可以光明正大跟過去決裂,一個似乎可以逼著自己做一些改變的時刻。
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和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似乎都有一種儀式在向世界宣告,我們的來去都是這個世界重要的一環。去偽存真,拋卻繁重的俗世儀式感,卻也是讓生活化繁為簡的一種藝術。儀式感能讓我們高興和悲傷,難忘而值得回味,讓我們記住這種正能量的改變,享受儀式感而不做被儀式感綁架的人生,也不失為另一種智慧。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4
父母和孩子,是一種很自然的親密關系,很多人都以為在孩子這一層意義上是不需要儀式感。所以,他們會很實際地處理孩子每一次成長經歷:
“小孩子過什么生日”
“年年都有過年過節的,不用搞那么多花樣”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對孩子做不做這些,并不能說明他們對孩子不愛,但對孩子來講,卻是有不一樣的影響。
有心理專家認為: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現在身為家長們應該都還記得,小時候,爸媽每一次給我們買新書包、新文具,新衣服,自己都喜歡帶上新的穿上新的,快樂地去上學。
而學校每個學期,都會很隆重發新書給學生。因為書包,鉛筆,課本都是新的,在寫作業本上寫字會格外認真、工整,生怕字寫不好,難看了,對不住這新東西。
如果沒有那簡單的儀式,或許我們每次開學都會覺得跟去年沒什么兩樣,就沒那么多欣喜和努力去學習吧?
孩子是一張白紙,每走一步,都會給他的人生著上不同的顏色。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可以是在特殊的日子:他的.第一個100天,第一次生日,第一天學會走路,第一次換牙,第一天上學,第一次上臺表演等,給他一個禮物獎勵,一個故事鼓勵,一次親身示范;也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每晚睡前的一句晚安等。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卻都能編織成孩子最美好的記憶,讓他能時刻感受到被愛包圍,被支持,被鼓勵,堆積一層層的幸福能力,去面對成長世界的一切困難與挑戰。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5
世上幸福的婚姻千篇一律,不幸的婚姻卻各有原因。事實上,幸福的婚姻都充滿了儀式感。
結了婚后,我們經常懶得表達自己的愛意,婚姻生活平淡如水沒有激情,兩個人從剛開始如膠似漆,到最后分床而睡。
戀愛時我們喜歡擁抱,接吻,喜歡把愛傳遞給對方,但是結婚后,這一切仿佛都變了,好好的一段感情,變成了搭伙過日子。
要知道婚姻不是一起過日子,而是兩個人的一生的糾纏。最怕,婚后的一地雞毛把愛情磨得一干二凈,婚姻慢慢的走向了終點。但如果在婚姻里,我們多一些包容,多用點心營造些儀式感的情趣,是不是會一直幸福下去呢?
儀式感,是婚姻的保鮮劑。如果你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不妨讓這段婚姻多些儀式感。等努力去做了,你就會知道, 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它還可以讓你談一輩子的戀愛。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6
我們這一代的中國父母,是節省的代表。當你給他們打電話時,講得時間長了點,他們會覺得浪費話費;當你說給他們買衣服時,他們會說衣服不破有穿就行;當你說要給他們買節日禮物時,他們會說我不喜歡湊這種熱鬧等。
但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們深知你賺錢的辛苦。再者,他們這一輩子的精力幾乎都是花在我們身上,生活好了,就覺得什么都不缺了。
其實,這時候,最好的孝順父母,是創造一些儀式感。比如,認真的.給他們過一次生日,給他們辦一個婚禮紀念日,帶他們出去旅行看看山山水水,記錄下他們最美的瞬間,這些都是比單單給金錢孝順來得有意義。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父母老了,不需要這些。或者就是以自己忙為借口。可你要知道,有些事必須做,有些人不能等,千萬別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這世上就算交通再發達,也沒有通往天堂的路。為人子女,最大的驕傲,莫不過是親尚在,子能養。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7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蒂特馬斯說: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禮物饋贈旨在換取和平,表達情感,聯合群體,實現契約上的義務和權利。在表達人類感情時,我們往往用禮物來表明自己誠意,表明對友誼的重視程度。”
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社交時,需要一些儀式感,這樣能更加有效的維護社會關系,畢竟沒有人愿意和相處不愉快的'交往。
在人與人交往的儀式感中,不在于形式,不在于貴重,而是一種真誠的交換,有時候一份用心準備的小禮物都會完成這個儀式。
沒有儀式感,社交就會顯得很乏味。不管多小的社交,只要帶著儀式感去做,那么就會變得充滿歡樂,有情誼,讓人難忘。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8
人是很復雜的生物,種種不同的感官造就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儀式感并非高大的詞匯,它屬于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需要不同的儀式感。因此,生活中的'儀式感的存在形式也不同。
比如在我們家,太祖母信佛,她每日必在老家堂屋供佛的桌上換好新鮮瓜果。每逢家里有人生日,也必焚紙元寶,為之做法祈禱。春節頭日,老人家定集廣大信佛之友,號令家中上下食素。自己則整日念經,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家人如意吉祥。除了遵循信佛之儀式,太祖母還有聽戲的癖好。每晚不聽不睡,一曲終了方罷休。
奉瓜、焚香、念經、聽戲,可算是太祖母生活中已成定勢的儀式。而在我的另一位長輩,外祖母身上,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外祖母與祖父生活在寧波象山,從無錫驅車需三小時,甚至常因堵車延至五六個小時方能到達。因此,父母與我只能借節日之便回去看看。每逢去時,老人家皆大開盛宴,歡喜漫天。對我這個寶貝外孫女,真是有求必應,心疼萬分。
何為儀式感?從長輩們的生活習慣中,大約能略知一二。生活中的儀式感可以是不同于常人的習慣,也可以是特有的癖好。或盛大,或微小,卻妝點著我們平淡無奇的日子。
試想,如果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一樣,每個人保持儀式感的方式都一樣,那是一種多么可怕的麻木與機械!生活也將失去樂趣與色彩,不再五光十色。美好人生,需要更豐富的儀式感。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9
“儀式感”是我們近來提到最多的一個詞,生活中是否要有儀式感,想必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想法。生活中,你有儀式感嗎?
就好比過節,有人看的很重要,認為節日必須有儀式感才算是對節日的尊重,而有人覺得平平淡淡就好,幸福是融化到每天的日子里,不需要格外的注重節日。 但是,日子要好好過,精致的過,才叫過日子呀!不然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差別呢? 這個“精致”,與天生麗質無關,與貧富也無關,而在于,生活的是否有儀式感。我一直都覺得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這無關于矯情,也無關于作,而是關于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美好的規劃。 在20歲之前,我對生活并沒有什么儀式感,因為我不懂得珍惜生活,熱愛生活。 有時候在日落之前突然想去遠方,會趕上最后一趟班車消失在夜色中。有時候只是穿著拖鞋去為同學送別,卻經不住邀請,索性一同踏上西去的列車。這是常有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姐姐說,你知道家人為你擔心的滋味嗎?我突然懂得,每次隨心所欲的背后,親人們卻默默用著儀式,小心翼翼地表達著對我的擔憂和牽掛。 此后,我就慢慢的注重儀式感了,不僅開始對所有的節日特別敏感,而且對親人們的生日都記得清清楚楚。遇到節日的時候,也一定要好好地慶祝,送給親人的禮物也要包裝精致,那些小小的認真會讓生活如此美好。 《小王子》里那只等愛的狐貍說:“最好在同一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在下午四點來,一點到三點我就開始幸福了。時間愈近,我愈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已坐立不安;我發現了幸福的代價,你要是想什么來就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裝扮我這顆心儀式還是必要的。” 如果缺乏儀式感,生活中一些特別的瞬間可能就這樣錯過了,心不在焉地生活,自然就沒有美好瞬間這種東西。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喧囂,雜亂,無序,甚至沉淪,這個時候,請慢下腳步,給它加入一點儀式感,這如同是在咖啡里加了一點糖,變得美妙。 當對生活的愛,變成一種在乎和重視的時候,儀式是唯一的表達。那些看似細膩、復雜、冗長的過程,都是對生活隆重而認真的`表白。把每一天都裝點成節日的模樣,讓生活變得隆重,必將會成為未來美好的回憶。 不然,當我們的日子敷衍到,沒有什么可以回憶的時候,人生也只不過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儀式感無處不在。它不僅關乎生活的品味,還關乎生命的成長。停下腳步,靜靜的品位儀式感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 10
儀式感似乎經常被提及,但很少有人真正解釋它是什么或它包含的特殊意義。儀式感在每個人的心中似乎都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但很難看清楚。也許在每個人的眼中,儀式感的含義是不同的,但它是相互關聯的。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夢境和現實世界之間溝通的媒介。儀式感讓夢想的曙光照亮生活,讓寧靜的心憧憬未來。我總是喜歡在早飯前去教室。在空蕩蕩的教室里,桌椅散落在各處,但我的心卻很平靜。在這個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這個略顯黑暗的空間里,拋開在別人面前的姿勢,享受這個獨一無二的和平時刻。
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珍惜這短暫的純潔時刻,也不想追求它。他們認為“儀式感”是一種無用的負擔,只想遠離。眾所周知,在這個空虛的社會里,只有這種帶著一絲希望和真實欲望的方式,才能給所謂的理性帶來來之不易的一點情感。
也許是現實與他們的想法之間無法克服的偏差,使大多數人陷入絕望,埋葬夢想,忘記了充滿活力的自我。但也有一些人的眼睛里仍然有光輝。他們找到了夢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梁,對每天的生活有著獨特的品味和思考。道家之間的.隔閡是儀式感,這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儀式感是感性和理性之間的權衡。今天,人們總是欽佩和贊美古人的一舉一動,無論是與人打交道的灑脫、與山川相比的豪邁和魯莽,還是哭笑不得的純真。然而,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為儀式感也是一種回歸我們最初的內心,放下我們對任何事情的偏見。
在時代的洪流中,儀式感正在消失。面對儀式意識的消失,我們應該堅持的不是僵化的規則,而是熱愛生活和自信的態度。
【一個人的生活更加需要儀式感雜文】相關文章:
人生需要經營朋友定要努力雜文08-03
愛不需要等待追憶奶奶雜文08-29
生活需要勇氣09-30
生活需要誠信06-14
生活需要夢想08-02
生活需要挫折08-08
命運的捉弄雜文06-13
行吟在雪夜雜文10-18
邂逅松鼠雜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