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知識點發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1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5、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6、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8、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取得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9、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修養要的屬性和功能。
★★10、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人的價值:(1)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及其自己的需要。(2)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
★★11、價值觀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12、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3、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3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變革客觀對象的實踐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注意: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參與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學習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2、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2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觀點)
(1)發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前途;它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社會領域,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②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為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絕不會自行消亡,它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表現尤為明顯。
③方_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困難,勇敢接受挫折與考驗。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3
1.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
(1)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l注意: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①含義:A、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B、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②關系:A、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B、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3)方_堅持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兩點論、兩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2)方_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反對片面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_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含義: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2)重要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
⑴辯證關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⑵應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l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抓好典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舉一反三、先“試點”后推廣,是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體現。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義: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聯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l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但次要矛盾反過來也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
(3)方_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義:矛盾的兩個方面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l注意: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3)方_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時不可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的
⑴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⑵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兩點論與重點論的關系
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4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⑵、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⑶、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與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的變革和更替。
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⑵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使人類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
解析: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表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過社會主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⑵、方法論: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①、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②、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③、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5、價值與人生價值
⑴、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⑵、人生價值:
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是需要依靠社會創造的財富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因此每個人理當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一個人付出了心血和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同時自己也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得到社會對自己價值的承認,從而實現了對自我的滿足。)
②、人生的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③、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貢獻。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在今天,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
6、價值觀與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⑴、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⑵、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另一方面,價值觀影響著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在生活中,我們都要面對如何選擇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問題,選擇正確,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選擇錯誤,我們就會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遭到失敗。
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不同,人們努力的方向、行為的態度、方式和結果也就不同。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人們在面對公義和私利、生與死的沖突時作出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幸福觀、家庭觀和戀愛觀,也決定著人們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的基本態度、思維方式和行動結果。
總之,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是我們能否擁有美好生活的航標。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我們應該樹立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注意: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先進與落后之分。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①、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非科學的價值觀對社會存在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
②、正確的價值觀能指導人們積極、健康地生活,引領人邁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錯誤的價值觀則會使人誤入歧途,讓人容易滑向個人主義的泥沼,容易與平庸和茍且為伍。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和主體性特征。因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
⑴、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
⑵、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的價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如何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社會利益的關系)
⑴、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
⑵、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進行選擇。
⑶、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考慮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⑷、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利益沒有發生沖突時,要把個人、集體和社會三者的統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解析:
(1)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傾向;有助于我們的價值觀念與時俱進,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
(2)不同的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各不相同(主體性)。
①、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
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③、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9、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⑴、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勞動中,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實現和證明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人類美好生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⑵、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10、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原理
1、原理: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2、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即既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1)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也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強大動力。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堅定正確的方向,就能夠把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幸福結合起來,從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價值。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在當代,只有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創造自己永恒的價值,才能鑄就無愧于時代的輝煌。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5
發展的觀點
1、發展的觀點(普遍性及實質)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①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②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③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2、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事物發展趨勢原理、事物發展途徑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鼓勵、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在曲折的道路上問鼎事業的輝煌。
3、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狀態原理)
【原理內容】:⑴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⑵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⑶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①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控制量變,堅持適度原則
4、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原因、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原理)
【原理內容】: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6
1、物質的概念及其特點?
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②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運動是物質的固有的根本屬性。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2、規律的概念?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3、意識的本質是?
①從起源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從生理基礎上看,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③從內容上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常考方式】選擇題居多
4、意識的能動作用的體現?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5、實踐的概念及其特點?
①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②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6、真理的概念及其特點?
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
②具有客觀性、條件性與具體性的特點。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7、聯系的概念?
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8、矛盾的概念?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9、矛盾的基本屬性及其關系?
(1)基本屬性:
①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②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2)相互關系:
①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②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二者共處于統一體當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
10、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
①密切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想復合的陳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
1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12、改革的性質與目的?
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③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
13、價值觀導向作用的體現及其方法論?
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
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③這要求我們要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
14、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
社會歷史性與階級性。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15、如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我們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自己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人民是根本衡量尺度)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
政治必修四哲學知識點總結二
1、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①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唯心主義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常結合引文題進行考查
2、實踐是認識基礎的具體體現?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結合體現型和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3、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論?
①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這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③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④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求我們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結合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4、認識的過程?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是一個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要求對三大特點進行辨別與區分
5、聯系觀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論?
①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②聯系的客觀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③聯系的多樣性原理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④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同時搞好局部;
⑤系統的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勢要求我們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結合體現型和解析型材料題進行考查
6、發展觀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論?
①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與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②發展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③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④量變與質變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積極做好量的積累,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以體現型和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7、矛盾觀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論?
①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這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
③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統一;
⑤主次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抓重點,同時學會統籌兼顧;
⑥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又要注重次要方面;
⑦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以漫畫題和體現型、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8、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論?
①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聯系的環節;
②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是揚棄,這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③堅持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統一。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
9、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常考方式】以材料題居多,常以解析型設問進行考查
10、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
1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
12、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和材料題居多,常以措施型設問進行考查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二政治必修四歸納12-08
必修一政治知識點07-05
必修二政治知識點07-01
高二語文必修五知識點03-10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識點06-13
必修三高中政治知識點[優選]06-13
高二英語必修五會考知識點整理03-04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06-02
必修四語文第四單元知識點03-04
高二政治知識點梳理五篇分享06-02